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付娆12143116当代社会问题
学号:12143116姓名:付娆课程名称:当代社会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2015年6月【摘要】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日益突出。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最大的一员,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展开互动,开展生活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用语不文明、网络情感异化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这既有主观原因,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又有客观原因,即网络环境本身的独特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有效防范与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社会学一、绪论1、引言“道德失范”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他认为出现道德失范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传统道德随之衰落,失去了它的权威。根据涂尔干的理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道德失范在网络时代的反映和体现。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很大的网络群体,他们直接地频繁地与网络接触,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产生互动联系,这个互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失范问题,严重情况会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因此,从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入手,分析他们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普遍行为问题,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而主流舆论、群体,或者大学生,对这些群体的言论有什么反应,并针对此类现象提出矫正建议。2、研究背景本学期当代社会问题课程上,老师给出了15个社会问题作为本学期研究学习的方向,我选择了道德失范这个问题,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网络是人们社交娱乐、知识获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而“上网”在大学生的日常常生活里的频率已位居榜首。作为特定的知识群体,大学生在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对新生事物尤其足互联网的接受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所以我决定从身边大学生群体入手,研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并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矫正建议。通过资料调查和身边同学的访谈,我了解到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学生占比为28.6%,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了21.6%大学生已然成为最大的网民群体。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陌生化、去中心、无边界等特征,再加上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观念等尚未成熟,使得被称为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的90后大学生容易忘却本身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出现网络沉溺、虚假欺骗、浏览下载传播非健康信息、充当网络黑客、网络暴力、冒名顶替、进行不正当网恋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构,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显得尤为重要。3、研究目的和现有研究的不足1、研究问题及初步结论针对现有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研究及已有结论,我决定从大学生主体和舆论媒体这两个方面来作展开。为了获得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相关论述,笔者大量收集相关的文章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对于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具有客观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现在国家及政府有意识的在进行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建设,意图建构一个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积极向善的共享价值观,以实现有效社会控制的。但是这种宏观的政策却没有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从大学生开始接触电脑与互联网络开始,“技术”就随着教育课程的展开扎根于他们的脑海中,学校更多地关注教授他们“如何使用”,往往忽视“规则”、“规范”、“网络文明”等“如何妥当使用”的问题。这种正面教育引导的滞后,使大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网络社会妥当地开展行为活动缺乏必要的认知储备。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当前学生主体对于不良信息行为抵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主流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意识进行教育进行研究。5、文章框架本次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文献回顾、研究方法、调查剖析、结语几个主要部分。绪论将从引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不足、研究问题和定论来展开。首先引导读者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研究背景将在现有资料和文献回顾等等的基础上,简单展示本次研究触发的原因和背景;接着探究研究的目的和现阶段研究的不足,这是引发研究的原因;最后展开我们研究的问题和定论,给读者初步的概念。文献回顾将从国内文献的阅读和探究,展示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研究的发展脉络,最终回归于社会学角度引向当代我国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规范个人行为的梳理。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几个方面来展示。二、文献回顾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王贤卿在《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心理闲境与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成因有其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有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彭景阳在《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中认为:“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行为规范的冲突,对我们现有的道德伦理体系带来了冲击。”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潘丽明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需要通过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来实现。分别从法律约束:健全网络道德法规;技术支撑:进行网络技术创新;主体构建:加强网络素养培育;舆论导向:传播社会发展正能量,四个方面进行规范。三、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适合于着重意义、语言、经验、情感、表述与表现的研究,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公开的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了一些语音资料(录音)、官方正式文字资料、非正式文字资料,图像资料(照片)作为部分研究资料,并配合研究前、中、后阅读的相关文献以内容分析法来展开对资料的解读,试图较完整的描述大学生道德失范在身边具体的表现、成因以及主流舆论的应对。1、研究过程1.1课题确定过程与定量研究追求客观性与规律性不同,质性研究更加注重丰富性和典型性。我选择从大学生主体和主流舆论媒体来做研究,从身边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入手,从行为产生到舆论导向来做分析,但是由于大部分访谈对象是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因此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得到的分析结论或多或少就具有了特殊性。在进行调查之前,我在课上已经与老师同学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分享,基于理论实际,最终我将研究主题确定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1.2田野调查过程我一共出去进行了2次田野调查。对来自3个学校的6位大学生做了访谈。通过比较异同,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他们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1)第一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5日访谈地点:北京工业大学访谈对象:北京工业大学大三电控学院学生(2)第二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5日访谈地点:北京工业大学访谈对象:北京工业大学大三电控学院学生(3)第三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5日访谈地点:北京工业大学访谈对象:北京工业大学大三人文学院学生(4)第四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6日访谈地点:环球贸易中心D座访谈对象:中央民族大学大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5)第五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6日访谈地点:环球贸易中心D座访谈对象:中国政法大学大四法学院学生(6)第六位受访者访谈时间:2015年6月6日访谈地点:环球贸易中心D座访谈对象:中国传媒大学大三社会学学生2、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2.1收集方法:在田野调查中,我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半结构式访谈”、“公开的非参与式观察”,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便于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进行细致描述与呈现,同时带有一定条理性、针对性的观察与访谈有利于资料的丰富与筛选,保障资料的信度和效度。此外,我的部分访谈对象由于也是社会学专业学生还给了我许多纸质版或电子版的文字资料、社会学理论支撑,以及她们曾经做过的相关研究数据,这对我在访谈和观察中收集到的资料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与大学生的访谈提纲:您每天上网时间大概多久上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什么上网浏览的主要信息都是什么如何看待您交的网友,和网友聊天会不会说真心话在网上会不会填真实的个人资料在上网的时候有没有遭遇过别人的恶性攻击或是用不友好语言攻击过别人您怎样对待别人的原创作品,怎样看待论文抄袭现象如果在网络上看到了很诱人的色情链接,您会不会点击您对黑客的印象和评价您身边的司学或朋友在上网时是否有明显违背了网络逍德规范的行为您平时使用的社交网站主要是什么,在这些公共平台上,有没有产生过骂战,您所见到的主流媒体和平台又是怎么规范和维护的您认为定期开展网络道德规范的讲座等相关活动有必要吗您认为大学生能做到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吗您认为身边大学生有违犯网络道德的行为吗,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网络对您是利大还是弊大2.2整理与分析策略:(1)田野笔记分析本研究的主要资料为观察记录与访谈录音,因此我们对资料的第一轮分析就是把访谈录音转成文字录音稿,根据录音稿和访谈时做的记录写好当天的田野日志。观察记录是在访谈进行的同时快速记下的信息,较为凌乱。而田野日志是指把田野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写下感想,但是,实际上它已经是经过研究者大脑筛选、整合、理解、分析之后的产物。(2)个案式分析把每个访谈对象当成一个个案来对他的叙述进行分析,并做整合性理解,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访谈对象1的个人看法、访谈对象2的个人看法等。(3)类别式分析根据观察和访谈资料对访谈对象进行分类,并把每个个案按类别整理、归纳,进行类别之间的比较分析,比较不同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待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同态度和观点。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成因及危害性分析1、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通过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几位同学交流,我了解到,从高中紧张的学习过渡到自由的大学生活后,面对应接不暇的游戏、视频、音乐、文字信息,有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理性思考时就已被网络社会所同化,并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于工科学校被边缘化的文科专业,课程安排并不紧张,同学们的有很多课外自我支配的时间。据一份来自湖南五所高校的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显示:“几乎100%的大学生接受、认同互联网,网上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交流、诱人的内容,让人无法抗拒。”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迷失。与在现实社会传统的理论道德不同,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去体验不同的感受,毫无顾虑地设计自己的行为模式,大大减少了传统道德的约束。而这种自由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网络社会中的我才是真正的“自我”,造成网络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异化,影响大学生未来的成长。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在当代,大学生由于沉迷在网络游戏。我访问的几名男性大学生,打游戏都是他们周末和课余时间一项重要娱乐活动,甚至有些女生也同样沉迷于网游;还有很多人陷入其他如网络恋爱,网络色情等一系列易引起消极负面的信息世界中,容易淡化自身的现实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造成网络社会的高度自由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2、社会舆论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作为一个资深网民,每天刷微博朋友圈,我本人感触较深的是现在网络的开放性使各式各样的网民暴露在一个公共“场所”中,在一些公共聊天室、论坛上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主张,使用语言也不符合规范,不文明的语言符号或黄色段子随意乱贴,丝毫不受外在规则的约束。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个与现实环境完全不同的境遇,他们在这种境遇中随时可以放弃一些既已掌握的道德规则。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但是,由于这种多元性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引导,这就使得人们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就意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无主导型。人们的价值观念一旦呈现出多样性,就会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徘徊不定。况且,不同的价值观念有时会出现冲突现象,再加上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这
本文标题:付娆12143116当代社会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3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