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付仙兰--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东十一心胸外二付仙兰一、学习内容1.概念2.诊断标准3.发生机制4.影响因素5.CRBSI的预防6.置管的护理二、概念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幻灯片4三、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2、病原学诊断3、诊断现状临床诊断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奉为组织炎的表现)。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弥散性红斑(除理化因素所致)。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体温大于38度)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诊断现状像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血栓一样,CRBSI大多数的临床表现都是非特异性、延迟出现的。四、发生机制?CRBSI的致病菌有4个可能来源:皮肤来源、接头来源、血源性感染、输液感染1、皮肤来源约有50%的CRBSI来源皮肤,皮肤表面的菌落能从插管部位沿导管外边面移动形成导管皮内段乃至远端的定居,最终引起感染。2、接头污染导管接头处受到污染后,细菌沿着导管内壁扩散,引起腔内定植。3、血源性感染患者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菌或真菌入血随着血流到达导管末端定植。4、输液感染输入已污染的液体。五、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导管因素宿主因素医护人员的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六、CRBSI的预防1、无菌技术操作时预防CRBSI是关键2、加强护理人员的CRBSI的知识教育3、皮肤消毒药物的使用4、导管的选择5、穿刺部位的选择七、置管的护理1、导管护理2、密切观察3、心理护理导管的护理1、穿刺处皮肤护理及敷料的更换2、导管接头的护理3、更换静脉导管4、保持导管通畅穿刺处皮肤护理及敷料的更换1、保证有效的皮肤消毒,及时清除血凝块,可防止细菌繁殖2、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完整性,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没7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没2天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3、敷料松动、潮湿、污染时因立即更换导管接头的护理1、导管末端连接的肝素帽在输液前严格消毒,24小时更换输液装置,定期更换肝素帽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附加装置,减少输液旁路的操作3、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或推注药物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接头的横切面及外周、、更换静脉导管1、短期留置导管(<7d)者发生CRBSI多与导管外细菌繁殖有关2、长期留置导管者与细菌导管内表面定植繁殖有关3、CRBSI的发生率随置管时间延长而增高,所以应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留置静脉导管,当不再有临床适应症时护士应考虑更换外周静脉导管4、护士不应该常规更换儿童患者的外周静脉导管。5、当任何一个患者主诉有与外周静脉导管相关的不适或者疼痛时,都应该拔除改导管,如果怀疑存在CRBSI,应在导管拔除之后考虑对导管进行培养。如果发疱剂药物已经渗出,在导管拔除之前,应该明确治疗措施,同时护士应该从导管中抽出残留的药物7、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h-96h更换一次,picc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年。8、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9静脉当拔除后应检查导管的完整性,picc、cvc、port还应保持穿刺点24小时封闭。、八、密切观察1、早期护理观察和干预可使感染减少,护理人员应认真记录局部皮肤情况、置管、更换敷料的日期及时间,动态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症状或全身症状2、在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存在时,如出现临床败血症表现,因高度怀疑与导管相关,拔出导管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如果24小时内抗生素治疗有效,则高度提示CRBSI,如48小时后,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往往提示感染与导管的相关性不大。幻灯片22九、小结目前医学快速的发展,血管介入性导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血管内导管使用增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CRBSI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医疗费用和身心痛苦,所以做好导管的维护工作是我们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标题:付仙兰--如何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3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