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广州市执信中学何勇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设施的功能,改造传统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是学校必须要解决问题。其中重点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要求。关于“整合”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许多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为: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其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尽管对“整合”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含有以下的要求:一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的运作方式,结构方式,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学校教育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教育开拓了教育的时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提供了强大的教育技术支撑,因此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成了学校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与挑战。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9月,我校开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认知素质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迈开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步伐。至2000年10月结题,历时四年多。课题面覆盖九个学科,纵贯六个年级,二十四个教学班,有五分之一的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地探索教师、学生、教育信息三个因素间的新型关系,以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课内—课外形成教学的大系统的最佳效应,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认知策略、结构和过程调节到最佳状态,教师发挥策划、导演、调控的作用,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新型认知环境。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处理改革与继承,理想与现实,目标与实践的关系,使研究沿着健康、科学、理智地进行,并取得较大的成果。(一)各学科探索了新型教学模式,如数学科的“数学实验—自主构建教学模式”,英语科的“运用CAI课件虚拟精品科教学模式”,生物科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政治科的“互动教学模式”,物理科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优化教学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实现实验目标,较深入地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原来的讲解式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构建的过程;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二)研究过程当中,教师们完成实验报告及优秀论文18篇,积累CAI课件上百个,优秀教学设计一批。数学、生物、历史等学科的实验软件曾在市学科教研会上做示范推介,深受好评;英语、生物等学科的实验精品课被列为全国虚拟教学课例拍成录像,在全国实验研讨会上播放,获同行认同;政治科实验课参加全省电教实验评比中获最高奖项并肯定为最有推广价值的新模式。还有一批CAI课件获国家、省、市有关评比的奖项。除了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还对购买的教育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积累一批教学资源。(三)实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指导专家的指导下,加强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学校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借鉴外地的教改经验,开拓教改的思路。学校还组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分层次、定目标,全面提高了教师计算机技术和使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培养了一批应用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师科研骨干队伍,有82位教师承担了学校的3个校级课题的研究。有些教师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个人的教学网页,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给学生辅导等。如物理科在高一和初二都建立了互联网教学网站()。高一的化学课,使用了虚拟实验技术,使学生可以随时做一些难度大的实验。(四)促进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制定了科研管理条理,完善了科研计划、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过程、科研结题以及应用推广等环节的管理,使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五)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历史科开展的《百业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选题非常广泛,民族服装研究,民居研究,帝王研究,乞丐研究,厕所演变研究等,学生们通过互连网查阅文献资料,到实地考察等,最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图文并貌地展现自己的成果,完成调查报告。凡是到学校参观的同行和教育专家对学生的作品都表示赞赏和很浓的兴趣。三、对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反思(一)“整合”实验能取得成功,校长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关键。我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教学质量稳定。可以说,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能够再挖的潜力已经不多。如何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是领导考虑得最多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领导们意识到,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要让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学校的发展必须靠创新,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要给教师、学生更广阔的教与学的时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的教学真正成为创造性的活动,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即使当时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不多,配置不高,又没有校园网,但学校还是走一条内涵发展与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教师的发展,软件的发展与硬件发展并行,在教学改革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增加、更新教学设备。实验刚开始时,学校的教学设备还很不完善,尤其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很少。只有一个60台电脑的电脑教室和三个有多媒体电脑教学平台的专用教室。除了财政拨款建设学校第二电脑室之外,学校自筹资金改造第一电脑室,提高计算机配置,并建成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改造原来的电教室,建成配置多媒体电脑平台的多功能电教室;建设生物、化学、物理三间具有较高配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专用教室;增加了教师电子阅览室,CAI课件制作室等。并建成了电脑教室与专用教室的局域网。同时,建成学校电视网,改造广播网等教学设施,缓解了教学设施的供求矛盾。同时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推进了实验研究的深化。随着课题的结束,学校在原课题基础上产生的新课题《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研究》又已立项,并申报省级“十五”课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设的校园电脑网络也将动工,校长提出建网的三个原则是:合用,好用,够用。学校的校园网的建设方案,也是围绕着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来设计。校园网的建成,将为新课题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整合”的层次不断提高,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与理论上的“整合”还有距离以上成果的获得,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校教学设施不断的补充和更新而逐渐实现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也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初层次不断提高。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技术投入与学生学习投入是不同的。1、初级阶段: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所有教学活动,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明显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改变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扩大了课堂容量,创造了多元化教学情景。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按照教学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和学生的投入程度,此阶段可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案例一:数学,化学,历史,语文等。(2)信息技术作为通讯、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问题征解,开放题讨论,打擂台,答疑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此层次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以个体作业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评价方式也与前一层次相同,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教师多了一项工作:对交流的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感情和学习兴趣的激起,使其对学习产生优于前一层的积极性。此外,此层次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和局域网的使用。案例:物理科在高一和初二都建立了互联网教学网站()。(3)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学习、个别辅导工具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3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