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县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三大目标”,把我县打造成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下简称“文化基地”),县政协常委会根据2010年度工作安排,组织由部分政协常委、委员,以及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出版(体育)局、民宗局、旅游局、建设局、经贸局等部门参加的调研组,在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下,分成6个小组。于4月下旬至7月下旬,对文化基地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听、看、谈等形式,分别听取宣传、文化、民宗、旅游、建设、经贸等6个部门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走访县内有关部门、乡镇,了解情况;考察省内泰顺、文成、苍南、平阳、武义、松阳以及福建省蕉城、福安、霞浦、福鼎等10个县(市)的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有选择地考察了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自治县前列的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工作。根据调研方案安排,7月19日举行由县政协主办、县民宗局协办的“2010政协畲族文化发展基地论坛”,会上6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报告以及12篇专题论文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热烈讨论,达成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一、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的现状与成就畲族文化的挖掘、弘扬和发展工作历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2高度重视。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8〕53号)对我县提出,要实现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战略目标后,更把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承担起畲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重任,全力打造文化基地。(一)保障文化基地建设的法规和组织基本建立近年来,我县在推进文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努力做好法规和机制建设工作。2008年,出台了《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在宏观上对文化基地建设蓝图进行描绘。同年,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方案》等文件,使我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章可循。2010年,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对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与此同时,成立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办公室,负责文化基地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设立畲族古籍办,对畲族文化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开发。成立立法研究室,负责研究民族立法工作。其它一些部门单位还根据畲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等。法规政策的出台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为文化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支撑文化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工程有序推进我县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把人才培养作为支撑文化基地3建设的基础工程抓落实。投资2.6亿元,实施“一扩两建四迁”工程,使城区民族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整合。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意见》,鼓励学校积极创设载体,做好民族教育的特色文章,如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艺的开发与研究”、鹤溪民小的“畲族文化传承”等。并且编印《景宁畲族语言简本》,推行“双语”教育,建立“畲族语言培训基地”,促进畲族语言的传承与推广。我县一直把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作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目前,已建立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信息库和少数民族乡土人才库,对少数民族人才在项目申报、活动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制订出台《关于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三)展示文化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委于200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畲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六个一”文化项目改造工程。目前已编制完成《畲族文化古城保护方案》,鹤溪镇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并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的前期工作;完成封金山寨建设,复兴西路街道民俗化立面改造和畲族风情休闲景观带改造;建立了以双后降、周湖、东弄等畲族村为中心的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4区;完成了金丘、吴布、岗石、深垟等四个民族特色村的建设任务;大力推进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的畲族文化中心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注重畲族元素在县城入口及各主要街道的灯箱广告和大幅宣传广告牌上的运用。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有线电视通村率达96.4%,县电视台开设了《畲语新闻》等节目,积极推广畲语和介绍畲乡风土人情。22个乡镇(管理区)中,目前有3个乡镇建成文化站办公用房,另有12个乡镇在建,并拥有畲乡书屋4个,文化活动场所6个。254个行政村中有83个村设有村级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县文广出版(体育)局下属文化馆、畲族民间文化艺术团等文艺演出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扶持鼓励大际、英川等7个民间剧团和79个农民业余文体团队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四)展示文化基地建设的丰硕成果不断涌现强力启动重大民族文化活动和重大文化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文化基地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大力打造“中国畲乡三月三”等节庆品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举办风情节,把畲族民间传统节日提升为政府主导的重大文化活动。从2004年开始,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品牌,走上品牌化之路。近年来,不断扩大文化内涵与载体设置,增加全国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民歌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借助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激情广场”等平台,把“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推向全国,全方位展示畲乡发展成果,展现文化基地魅5力。积极推进畲乡文艺创新发展。我县创作的《畲娃球梦》、《彩带歌》、《敬酒歌》等多项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中《畲山风》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荣获创作、表演双金奖。1994年,我县代表浙江省组团赴日本参加“环日本海国际民间艺术节”,踏上了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之路。2009年创作的大型畲族歌舞《千年山哈》(原《诗画·畲山》)在“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开幕式上成功演出。深入实施畲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8年以来,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的文物征集活动,抢救征集畲族文物1100多件,整理形成文字资料230多万字,建立起民族文化数据库,实现永久性保存。成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传承人认定和传承补贴制度。《畲族民歌》、《畲族三月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蓝陈启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外,拥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9项,省、市级传承人各8人。我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被定为浙江省首批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中国畲乡之窗”被命名为浙江省畲族文化遗产经典景区。畲族文字出版事业得到较好发展。近年来,出版发行了《畲族历史与文化》、《景宁畲族语言简本》、《畲族民歌》、《布谷闹春》、《畲山之风》、《魅力畲乡》、《景宁畲族古籍目录》、《景宁畲族民间故事专集》、《鹤溪古城》等系列研究弘扬畲族文化的书籍。同6时,《景宁畲族百年实录》、《景宁畲族风俗》等书籍正在征编中。此外,还实施畲族干部服饰日等活动,以进一步营造畲族风情氛围。2008年,我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推动文化基地建设的相关产业正在兴起以旅游业为主导,打造畲乡旅游及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畲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风情旅游景点建设精品化。出台《关于加快畲乡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高起点规划,将整个畲族文化的特色整合融化进畲乡风情旅游中。2008年以来,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中国畲乡之窗4A级景区,同时完成了大漈风景名胜区创建4A级景区前期工作。此外,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旅游人次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旅游产业逐步壮大。2009年,我县分别荣获“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称号。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它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已建立起包括畲族服饰加工、畲族手工艺品加工、畲族彩带加工、畲族银饰加工、畲族山哈酒制造、畲族民间博物馆、畲族民俗展演、畲族歌舞表演等畲族文化经营单位数十家,2009年产值达1220多万元。其中龙凤服饰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畲山凤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制定银饰产品生产标准,使畲族银饰走上品牌化之路。二、打造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当前,我县文化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明显成7效。但从文化基地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一)打造文化基地的基础还不够强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畲族历史文化底蕴相对不深,在支撑文化基地建设上仍显吃力。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规模投入。从民族文化发展较好的地方来看,财力上的大规模投入是前期工作的主要共性。如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点旅游项目投资额近100亿元,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单花腰傣项目就投入2亿元。而我县2009年生产总值只有2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7亿元,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支撑一些大手腕、大投入的项目,政府投入与建设需求的矛盾非常明显。二是文化基础相对不深,底蕴支撑相对乏力。我县畲族虽然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畲族绝对人口只有1.8万人,仅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2.4%,占全县总人口不到11%,且设县只有26年,民间文化底蕴相对不深。而福建福安、霞浦、焦城等地的畲族人口都在5万以上,且畲族历史更加悠久,很多畲族人口集聚的村都有宗祠、展览馆等,民间藏品丰富,传统习俗保存较好,各种节庆、集会自发开展,他们的民间历史文化底蕴比我们要更加深厚。加上我县畲族传统的文化生活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畲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使我们在民族民间历史文化底蕴方面所得到的支撑力减弱。(二)打造文化基地的思路还不够清8虽然在《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中基本明确了文化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但对这个发展目标如何定位还缺少理论上的明确阐述,对指标体系也还没有详细规划。特别是对文化基地目标的实现要做些什么工作、走什么途径,以及如何评价等缺少系统研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规划。造成对部门单位在文化基地建设中该做什么,怎么做缺乏权威指导,让一些部门单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着手。(三)打造文化基地的人才还不够足1、理论研究人才缺乏。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对畲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固定群体,特别是畲族自身这方面高水平的人才极少,造成我县目前还没有一批系统、全面的民族文化理论研究成果。2、民间传承人才缺乏。由于经费不足,年轻人大量外出,民间非物质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等原因,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畲歌、畲舞以及传统手工艺、风情习俗等面临失传危险。3、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多数是企业法人代表本人,企业难以有效治理和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文化创意方面,更缺乏先进理念,创新模式的人才,如文化节目编导和演艺人才的缺乏,使一些游览观赏和参与性旅游项目难以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队伍整体素质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以及文化干部“专职不专”等,难以适应9时代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打造文化基地的合力还不够大1、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部门单位没有从文化基地建设是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来认识思考和落实工作。甚至认为文化基地是一个软性的务虚工作,不象“全国十强”、“基本小康”目标是硬杠子,只要时间到都会通过验收。还有的认为文化基地建设是阶段性工作,是基地办的事情,与已无关,工作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殊不知文化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基地办只是牵头单位,需全社会合力推进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2、机制还不够顺畅。由于文化基地建设中各相关部门单位应承担哪些职责没有明确规定,一些部门单位还是从自身的工作重点出发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情况。县里也没有明确地将这项工作列入对部门单位和乡镇的年度工作考核中,推力相对不足。而基地办作为一个科级单位,在协调整合上有一定的难度,部门之间协调不到位现象还
本文标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