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打造原生态的精品课堂——《统计中的平均数》教学实录执教:海安教学局教研室仲广群评析:通州市实验小学顾宁燕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94—95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吗?生:仲老师。师:怎么知道的?生:屏幕上有。师:同学们很聪明,叫一下(很亲切地)。生:钟老师。师(笑):不是钟,是仲,第四声,再叫一下。生:仲老师。师:对了。你们的数学老师叫什么呀?生:徐老师(目光看着坐在旁边的徐老师)。师:是那个美女老师吗?生笑:是的。师:你们真幸福哦!我们班的班长是谁?生齐指:xxx师:歌唱得最好的是谁?生齐指:XXX师:跑得最快的是谁?生:Xxx师:最会玩的是谁?生齐指:XXX师:玩也要指别人啊?自己不会玩啊?会玩是好素质呀,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不好?(评析)整个课前交流轻松自然,仲老师满脸带笑,透着一点“憨”,味道恰到好处,我们就这样一起被不知不觉地带入了课堂,仲老师的得意不露痕迹。一、游戏中感悟老师请3名男生和3名女生到前面在电脑上掷飞镖,以总成绩多的队为胜。请两名记录员,一名男生记女生成绩,一名女生记男生成绩。(师板书:男生组女生组)师:游戏就要开始了,谁先来?生乱:男生先来!女生先来!师:到底谁先来?生渐渐一致:女士优先,女生先来。女生1在课件上投掷飞镖,(飞镖上下晃动,她紧张地一按,)射中6环。记录员在黑板上进行记录。老师进行指导。黑板上有那么多小圆磁铁,可以怎么用?生:竖着排。师:在下面可以写上1,表示第一个人。女生2投掷,射中4环,女生3投中8环。记录员分别进行记录。轮到男生投掷,第一个男生投了6环,第二个男生投了5环,第三个男生准备投掷。师做现场采访(对男生):你们希望你的同伴射中几环?男生:10环!师:为什么?生:就能赢!师:9环呢?生:也赢。师:至少要几环?生:8环、7环。师:到底是几环?生:8环,7环就平了,大家都是18环。老师再采访女生:你们希望他射几环?女生:1环,2环……师:他最多掷几环你们就肯定赢?女生:6环。第三个男生投掷了,(全班同学屏息静气)6环!男生唉声叹气,女生兴高采烈。师:我看到有人欢喜有人愁啊!男生怎么了?男生:输了,而且只少一环。师:没关系,我也是男生嘛!我也来试一把!师投掷飞镖:3环。师对记载的女生:记上!师:现在男生共20环,女生共18环,我宣布,男生获胜!男生非常开心:耶!女生喊叫:不公平!师:怎么了?女生:以大欺小!师:还有呢?女生:以多欺少!师:那怎么办?生:再比一次!师:就是不比!怎么办?能不能看出谁多谁少?生:男生多。师:男生多吗?男生是总数多。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板书:平均数)(评析)此处有点遗憾,如果教师给孩子再多一点时间,讨论一下,孩子应该能够自己感悟到平均数。师:女生有人环数多,有人环数少,平均下来怎么办?生:移一移,把红色的(8环)移到黄色上(4环),移2个,现在每人6个,女生组的平均数是6个。师:男生组也移一移,老师一个个移挺烦的,谁能一下子移到位?(评析)教师把5环移了一个给3环,看似简单,实际颇富匠心,让孩子感悟应该把最多的移给最少的,而不是把较少的移给最少的。学生移动:把两个6环多出来的环数移给3环,平均每人5环。师:刚才他们用了什么方法?生:移多补少。师板书(移多补少,把总数平均分)师:把女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生:6+4+8=18(人)18÷3=6(人)师:把男生组先求总数怎么算?生:6+5+6+3=20(环)20÷4=5(环)师:平均数能反映总体水平,这就是它的好处。(评析)1、两个都能被3整除的数让我们恍然大悟,刚才的游戏都是预设好的结果,不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当然,课堂的丝丝入扣行云流水对于教者来说是非常方便和省力,不用担心意外情况。只是不知学生知道真相作何感想?2、平均数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在这一点上,好像学生悟得还不够,结论是由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二、本色的练习:一、卖出的苹果和橘子的统计图,比较哪水果卖的好?先看一看,觉得哪种多?再算一算。(例子不符合生活实际,貌似生活,其实根本不可能,求平均数是题目的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生活需要。)二、生活中的平均数师:你们能举举例子吗?生活中有哪些平均数的例子?生:……(举例不到位,师迅速跳过,遗憾)大屏幕显示:我们平均每天睡觉()小时。生答:10小时。师追问:每天一定是10小时吗?生:不是,只是平均水平。屏幕出示:三年级小朋友体重为25千克。师:这样说好吗?怎么改?生:应该是三年级小朋友的平均体重为25千克。师:再做一组好题目,好题目在哪儿呢?生:书上。(真是有意思,师生对话充满周旋的趣味。)想想做做1:三个笔筒分别插了一些笔,平均每个笔筒里放几只铅笔?师: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移多补少的方法。师:怎么移?生:(略)师:别忘了书上还有一句话,“你会列算式吗?”想过这个问题吗?先求总数再除以3,一起报算式。生:略师:你觉得这道题难不难?生:不难。师:你觉得这道题好不好?生:好。师:好在哪里?生: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做,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算平均数。(评析)教师不是直接让孩子做书上的题目,而是让孩子找一找好题目在哪里,并且让孩子做完以后再说一说这道题目到底好在哪里。一道很简单的书上的“想想做做”让仲老师处理得如此妥帖,不能不佩服!想想做做2:小丽有3根丝带,长度分别是14厘米、18厘米、16厘米,平均每根丝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师:这道题与刚才一道题有差别吗?生:没有。师:这个编者太差劲了!刚刚做了一条一样的,没意思,真是这样吗?再看一看。生(有发现):不同。师:哪里不同?生:不可以移多补少。师:对,这道题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移多补少的方法不可以用。估一估。我估12厘米,对吗?生:不对,因为最短的是14厘米。师:可能是30厘米吗?生:不可能。师:看来平均数也有范围,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也就是在14厘米和18厘米之间,算一算。生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确实在这个范围。师:还有第四条丝带,我要让四条丝带的平均数比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还要长,第四条丝带的长度可以是多少?(此句是长句,意思又及其复杂,只有优生才跟得上教师的思维,建议改短句,解释句意。)生:比18厘米长。(这道题目建议用大屏幕投影出来,一来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三条丝带的长短,估计的时候可以根据视觉直觉,便于比较;二来也方便听课教师。)(评析)同样是书上的想想做做,仲老师并不停留在题目表面,而是让孩子挖掘题目与题目的不同,并且通过这条题目让孩子理解了平均数的范围。想想做做第3题: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华身高145厘米,他下去玩有危险吗?师: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现在就站在小华的旁边,他准备下水了,你准备拉他一把吗?(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生:要拉。师:为什么要拉呀?小华不是挺高吗?生:因为水深110厘米是平均高度,有可能有的地方比小华的身高145厘米还要深。师:你们看平均数多重要,有时候可以救人命的。(幽默风趣中点出平均数的重要性)拓展:王师傅上街看到一则招工启事,大屏幕显示:招工启事本公司平均每人月收入为2000元,现在急需招收3名工人,有一定的技术特长者优先录用。装修公司2008年4月师:王师傅觉得待遇还不错,就兴冲冲地去了,结果他工作了1个月,只拿了800元,你觉得可能吗?生:不可能。师:王师傅也觉得不可能,就去找老板。老板给他看了一张工资单。大屏幕显示:人员工资(元)总经理5000副经理2600张师傅800李师傅800王师傅800平均收入2000总经理还给王师傅算了一笔账:(5000+2600+800+800+800)÷5=2000(元),确实平均工资是2000元啊,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生:因为他说的是平均工资,不是他一个人的工资。师:原来是这个老板设了一个圈套,王师傅上当了。王师傅也很懊悔,如果当初和你们一样把平均数学好,就不会上老板的当了。(幽默风趣中点出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小结:师:今天晚上同学们回家,爸爸妈妈都要问问你们今天数学课学了什么呀?我们来个模拟提问啊,现在我来演个家长。(指着一个学生问):小东啊,今天学的什么呀?(仲老师特别和善,是个出色的演员)生:平均数。师:是老师直接告诉你的吧?生:是的。其他学生大喊:不是!师: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啊?生:是先玩了个游戏,从游戏里知道的。师:平均数学了有什么用啊?没什么用吧?生:有用的,有很多用呢!……(课虽毕,意未尽,享受家庭式的温情关怀。)总评:仲广群老师原生态的课堂带着浓浓的亲善、浅浅的调侃,让听课的教师一起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温暖的“场”中。对比仲广群老师和吴正宪老师的两节《求平均数》课,感觉吴老师非常像一个中国导演,她的要求是“入戏”,表演的成分很多,课堂的情绪特别饱满,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跟着吴老师的感觉走,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看,课堂效果很好,但从孩子角度来说,应该很累,下一节课就会无精打采,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仲老师更像一个外国导演,他的要求是“放轻松”,他的课堂更像平时的随堂课,像邻居伯伯和孩子们亲切和蔼的问候,孩子们学得很自在,这份悠游是仲老师对生命的珍爱和呵护,是对教材的精通解读和缜密设计,更是多年教育思考的显现。他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不是教学设计的精妙,而是如何利用好手里的教材,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关怀。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吴老师的处理非常有艺术性,比如她在引出平均数的时候,孩子不能领悟的时候,逐层铺垫,渐渐收拢“袋口”。她对输的一队孩子:什么想法都没有?我这样比,你们觉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人数同样多的时候,比总数就行,人数不同样的时候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孩子终于说出“平均分”!仲老师因为长期在教研室工作,处理细节的艺术性有点折扣,但这节课不因为几个细节而失去醇厚天成的味道。
本文标题:仲广群平均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5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