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1页共20页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注意: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2、务必将装订线内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否则成绩无效。3、答卷时必须字迹工整,标明题号,否则无效。第一章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一、填空1甲骨卜辞2商周青铜器铭文3.《尚书》4.《书经》5.五十八6.《国语·周语》7.《国语》8.今文、古文9.《春秋》10.鲁《左传》11.《左传》12.言13.周成王15《商书》15.《国语》16民本思想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尚书》19.《春秋》20.《国语》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尚书》19.《春秋》20.《国语》二、名词解释1.甲骨卜辞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目前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2.青铜器铭文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有记事的,也有记言的,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进步。3.尚书《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2页共20页《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大约为后人所追记,《商书》、《周书》中有些篇章就比较可靠。如:《商书》的《盘庚》三篇,《周书》的《无逸》等,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长足发展。《尚书》各篇所记大都是训话、谈话、诏命、政令、誓词等等,体现出以记言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故被人们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前人认为“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即上古的史书。《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大,内容相当丰富。不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也广泛涉及了政治、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逐步形成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4.《春秋》《春秋》本是当时史书的通用名称。如《鲁春秋》、《齐春秋》、《燕春秋》、《赵春秋》等,甚至还有《百国春秋》的说法,后来则成了孔子在《鲁春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春秋》的专用名称,为儒家“六经”之一。《春秋》一书,表现了孔子维护周礼,推尊周王室统一地位的政治思想,被称为“礼义之大宗”。其记事的方式是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春秋》记事往往是一事一句,极为简略,显然还不是成熟的历史散文,但却独具成就和特色,对后来我国史书的撰写具有极为广泛深远的重要影响。5.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这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深得封建正统史学家的赞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3页共20页美,并高度评价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在政治上、道义上、伦理观念上的震撼力量。6.《国语》《国语》也是先秦时代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之一。它开创了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等八个部分,它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事。其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年——前400年)。因其也偏于记言,故称《国语》。关于《国语》的作者,迄今尚无确论。《国语》对于阅读记事简略的《春秋》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在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进步思想和观念。比如,儒家崇礼重民的主张,重德的思想。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弥,止。2.息,蕃殖、养育。3.朝,使…….来朝。4.胥,等待。5壅,堵塞。6.亲戚,同宗的大臣。7宣,开导,疏散。8.吊,忧虑9.惟,只是。10.能,能够践行。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内容。1、翻译: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就问使者:“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吧?百姓还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听了就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却先询问年成和老百姓的情况,这不是有点先卑而后尊了吧?”赵威后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大王又怎能安然地称王呢?因此,这哪里是舍本问末啊?”回答: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越来越认识到老百姓的重要,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初步的“民本思想”,赵威后的这番话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不仅如此,赵威后还认为齐国像锺离子等能同情、帮助和教育老百姓的人也应该受到表彰和重用,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是助王养民、息民的为国分忧之举。2.我听说过忠于为善以减少怨恨,而没有听说凭借发威杜绝怨恨。如果用强硬手段去制止舆论,那未尝不能把大家嘴立刻堵住,但这种作法却同防水决口一样。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4页共20页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大家说话,那就会像河水决了大口子一样,伤人必多,我也无法挽救了,不如小决河水,使之疏导通畅。我听到舆论后,就把它当做治病的药石。回答:这表现子产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发表看法。他采取善而从的高明态度,而不是压制、打击。五、简答题1.《尚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尚书》虽为记言之作,但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2).作为“记言”之作,《尚书》中有些说理议论十分缜密而有力。如《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战前动员令,就显得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又如《周书》中的《无逸》,该文中心明确,条理明晰,说理细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可以说已小具议论文的规模。(3)《尚书》的文字产生的时代较早,古奥难懂,诘屈聱牙。但在有些作品中使用了许多语气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用词用语也不乏准确、生动、精炼之处。《尚书》还能较好的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也是《尚书》值得人们重视的成就和特色。2.《春秋》的文学成就和特色。(1).《春秋》的叙事极为简洁精炼。它基本上是一句一事,而且语句简短,常常是五、六个字成记述一件事情,短的甚至一个字。对于所记事件的选择,也极为精炼,用字谨严,推敲细致的特点,深得后世人们的推崇和赞赏。(2).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就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同是记述杀人,而孔子却采用了杀、弑、诛不同的措辞,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也表明了相关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的态度,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而也使这部书具有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5页共20页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意识的色彩,也就是所谓的寓褒贬于一字,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3).形成了“婉而成章”的风格特色。尽管孔子把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作为著述的宗旨,但也不便于作直接的议论和评述,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委婉含蓄而耐人体味。这就形成了“婉而成章”风格特色。3.《国语》在写作上的成就和特色。(1).以纪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的风格。在《国语》中,作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议论,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去体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寻绎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历史内涵。(2).《国语》的语言精炼生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的始末,中不管是记述的语言,还是对话的本身,都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和精炼。《国语》中还有一些议论说理的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有的语言,朴实自然,接近日常口语。文风婉而多讽,平实真切。平易中肯而风姿摇曳。(3).《国语》中还有一些情节生动曲折,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也塑造出了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作者或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增饰,甚至有意吸收一些民间的传说,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如《晋语》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这些合理想象和虚构手法的运用,促进了史传著作中文学因素的增长和发展,这都对我国史传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4.简要说明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情况。《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属于历史大事记;《左传》是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散文;《国语》是一部按国别分类的史书;《战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史料集,先秦历史散文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言为主,一类以记事为主。六、分析论述题1.试析《召公谏厉王弥谤》。分析: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题目是后来加上的。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是一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6页共20页个贪得无厌的暴君,他重用谄谀小人,霸占山林川泽,断绝那些赖此为生的老百姓的生路,搞得举国上下民怨沸腾,纷纷谴责厉王的贪暴行径,厉王派出卫国的神巫监视国人,对议论者横加杀戮,以此来钳制舆论以能弭谤而自鸣得意。大臣邵公对厉王的这一倒行逆施竭力劝阻,厉王一意孤行,终于激起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到了彘地。本文就记述了这一事件,指出“防民之口”的危害,提醒统治者要广开言路,正确对待老百姓的议论,这当然是有进步意义的。本文虽然不长,却很有特点:其一、《国语》的作者,有清醒的历史价值观,所以《国语》一书就体现出重在说教的特点,这篇文字就生动地体现了《国语》的这个基本特点,它所指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古往今来的当政者都可谓警策之言。其二、本文结构谨严,文字简明精炼。短短数百字,不仅叙事有序,生动明了,而且含义精警深刻,林云铭评之谓:“邵公所谏,语语格言”。其三、文中说理,注重摆事实,令人信服。又善于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接受。金圣叹赞之说:“真乃精奇无比之文。”第二章《左传》参考荅案:一、填空1.《左氏春秋》2.编年体3.《左传》4谷梁传.《春秋》三传5《左传》。6.战争7.行人或行李8.《左传》9《公羊传》、《谷梁传》10.鲁哀公二十七年11.城濮12.国别体二、名词解释1,《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鲁史官左丘明所撰(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的史事,全书共18万字。《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先秦历史散文研究第7页共20页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事,尤其是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善于记录外交辞令辞。2.春秋三传汉代学者认为《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为“《春秋》三传”对于《公羊传》、《榖梁传》之传《春秋》,历代学者并无异议。但《左传》应该是一部以《春秋》纪年为纲目而又自成一家的著作。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参与2.驻扎3.怨恨4.轻狂放肆5复指前置宾语,指示代词6.满足7.同缺,损8.美好9.修葺10.外交活动家11边界12.边境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
本文标题: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7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