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2年8月25日21:30~22:15CCTV-新闻《新闻调查》频道播出了俞孔坚的访谈节目“会呼吸的河道”。访谈以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和秦皇岛护城河设计为切入点,通过讲解如何恢复场地自然基质,怎样将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的线性开发空间等大家关注的焦点。CCTV-新闻《新闻调查》-俞孔坚访谈之“会呼吸的河道”栏目简介《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人物简介俞孔坚,中国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他的一系列杰出项目作品证明了他作为一名中国景观设计师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建设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授,他从零开始,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如今已受到广泛好评的景观设计学学科。他的事务所,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人-神之和谐的设计理念。其公司本身也是一所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结合的学校,为在北京大学的教学提供研究和教育的资金支持。俞孔坚先生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生院获得了设计学博士学位。项目简介项目名称: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地点:迁安市类别:城市绿道,线性公园规模:135公顷设计时间:2007/3-2007/7建成时间:2010.5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秦皇岛护城河景观设计护城河项目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全长3.132km,流域面积6.142平方公里。护城河项目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及城市窗口。设计中本着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场地的改造原则,运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以“绿色”为主题,从自然河流、森林中寻找灵感,抽象出曲水、绿岛、丛林、彩虹等元素,融入整条河的设计中。“绿河”是一道重要的线型开放空间,它用自然化的岛岸将植被串联起来,用木栈道创造大量的亲水平台,用渐变而又统一的桥梁连接两岸,在恢复场地自然基质的基础上,将护城河打造成城市重要的线性开发空间,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连续、宜人的游憩系统。张勤明秦皇岛市水务局河道管理处处长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张媛北京土人景观设计院设计人员杨翠霞秦皇岛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张涛北京土人景观设计院设计人员王伟秦皇岛市园林局景观绿化项目宋士迎秦皇岛市水务局河道管理处副处长李福林迁安市副市长周玉成迁安市规划局局长刘玉杰北京土人景观设计院高级规划师张晋平迁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科温仕英迁安市园林局工程科央视网消息:暴雨中的城市。从天而降的雨水,面对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下水道成了它唯一的去处。穿行在管道中的雨水被快速送入城市河道,那些被裁弯取直,用石块、水泥做衬底,做护坡的河道,为的是加快它们的流速,将水快速运离城市。这是我们在城市中经常见到的河道的样子。记者:这里是秦皇岛市内的一条河,叫新开河。这样河岸的景象,我们在城市里已经非常熟悉了:非常笔直的河道,河岸用这样的石头或者水泥砌成密不透风,还有这样整齐的栏杆,将我们和河水隔开。不仅河道的两岸用石块砌成护坡,而且河床也同样是混凝土或石板铺砌的全封闭河底。记者:我现在来到了秦皇岛市内的另一条河,叫大马坊河。在这儿我们看到了跟新开河差不多的景象:笔直的河道,硬质的河岸和整齐的栏杆。或许现在在很多人心中,河道就应该长成这个样子。被采访的大叔:这修得多好啊,喜欢这样长得整整齐齐的河,那当然是环境美。被采访的大妈:这修得多规整,还有坐的地方、凉快的地方,还有休闲的地方。她们锻炼身体。城市的河道是不是还能长成别的样子?2006年,秦皇岛市开始了一场对全市六条河道进行整治的运动,当地称六河治理。从这些六河治理的历史影像中,很容易看出城市河道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时,这条位于秦皇岛市中心的护城河正是六河治理的重点河段。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中但凡叫护城河的河道,今天多半是这个城市的核心地段。秦皇岛市这条长约三公里的护城河,周围有医院、学校、住宅小区、商铺无数,如此社会活动密集地段的河道,水流污浊、河道坍塌,有碍观瞻。护城河道改造的具体工作由秦皇岛市水务局总负责,他们专门请北京的一家设计院设计了一套改造方案。张勤明(秦皇岛市水务局河道管理处处长):考虑的是既让它美观又能防洪的前提下,我们是考虑砌那个大条石,800厘米长的大条石,这么高的大条石,砌成两岸。记者:(河)底呢?张勤明:底,我们原先是硬化的底。新的工程将采用更加坚硬优质的石材,砌成更加牢固的石质河床、护坡。2009年夏天,工程快马加鞭开始了。这是我们这些年在各地经常见到的城市河道治理的现场。具体来说,就是将河道清理干净后,河床铺上石板衬底,再用石块砌成护坡。一条簇新整洁的河道中放入清水,瞬间可以呈现碧波荡漾之态。城市河道的硬化处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通行全国的河道治理方式。秦皇岛市目前的河道,每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处理河段。据水务部门介绍,这些硬化处理源自八十年代末秦皇岛全市进行的第一次城市河道整治。那时因为资金不够,只能有选择地在重点河道做硬化处理。通过对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硬化处理,肆虐的河水被降服在河道中,洪水问题似乎很快解决了。泄洪是河道做硬化处理的最重要的理由,而硬化过的河道就像一个等着承接各种污染物的容器。由于大量污物被排放到河道造成河道淤积,硬化河底让大型的机械工具可以方便使用。防洪、清淤这两大主要理由,让我们城市的河道变成一个模样。河道就是为了防洪和清淤的吗?河道还应该有别的什么功能?在八十年代末秦皇岛进行第一次河道治理过后二十年,第一轮的硬化护堤开始垮塌,护城河面临再一次的治理。新的治理方式是将破损的水泥护坡拆去,换上新的更高质量的硬化外衣,重新做一次硬化处理。方案已经做好,施工也已经开始,但是,工程却突然被秦皇岛市政府叫停了。这是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中组部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这堂课的内容有关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讲课者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猛增,一些矫揉造作的奢靡之风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滋生。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他要有别于乡巴佬,大脚丫子出来不好看,那是农民的;这个野草不好看,农民的,乡下的;高粱地不好看,乡下的。然后我要种草地,草坪光光的,这是城里的。俞老师把他的课取名为“大脚城市主义和大脚美学”,意在倡导在一个资源匮乏却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里,在人口快速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样的城市美学,才能让我们在极其有限的资源下得以可持续发展。俞孔坚,这位九十年代从美国归来的洋博,1997年在北京创办了他的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希望让铺天盖地在中国开始的景观建设能践行生态治理的理念。而城市的河道硬化之风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它恰恰是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工业化大家相信人类的技术、人类的机械工程、钢筋水泥工程能够征服自然。因为它有科学的模型,它能计算出水流,能计算出运动的轨迹,能计算出河道。越直、越硬、越光,它的过水越快,它的防洪效果越好。就是这种工程机械的,这种机械的工程思维,就是单一目标的思考。河道硬化运动源于人们在农业社会,饱受洪水肆虐的恐惧感。人们相信,只要用工程技术,用坚固的材料束缚河道,便可瞬间将水降服在水渠中,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俞孔坚:洪水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没有搞清楚。洪水不是河道形成的,洪水跟河道没有关系。洪水只是汇聚在河道里头,你这个河道怎么做,水都要到这儿来。首先要解决洪水问题,你就必须要想到,雨是下在地上的,雨是下在整个国土上的,应该让每一寸土地都起到防洪的作用,土地像海绵一样的,把水能够自留下来。这是现在经常在城市里见到的景象,一场大雨过后就会带来城市内涝。因为在钢筋水泥浇筑下的城市,下水道是这些雨水的唯一去处。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路面积水的情况,是在城市里经常见到的,在大暴雨之后,在这样的硬化路面中,我们就会看到马路上到处都是积水。但是,我刚才注意到,在这个地方,停放自行车的地方,虽然这边上有砌成的一个槽,本来是应该比较容易积水的,但是我们看到地面却非常干燥。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都是泥土,这块地域它是会呼吸的。天空、雨水、土地,本来是一次优美的旅行过程,却被我们用钢筋水泥分隔开来。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我们原来寄托于裁弯取直,用水利工程做坝、做堤来解决防洪问题,实际上会发现洪水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就是自然本身的那个滞洪的能力减小了,滞洪能力没有了。做上防洪堤以后,两面的湿地没有了;做了防洪堤以后,这个水不能下渗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几乎所有河道全部完成了硬化处理。而中国城市河道的硬化速度,和城市化的步伐一样迅猛。其实,尽快消除大雨过后路面积水,或者想尽办法将雨水这种宝贵的清洁淡水资源留在土地上,早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在欧洲许多城市,城市路面硬化部分已经缩小到几乎仅供主干道机动车行驶的宽度,而在其它几乎所有的路面都尽可能地变成会呼吸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在大雨之下,路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积水的现象。或许已经司空见惯,城市的地面就应该是光光的,河道就该是眼前的模样。河道硬化后,瞬间可现碧波荡漾,但是,过不了多久,河水会再次变绿变臭。于是为了让河道再现碧波荡漾,要定期为河道清淤。俞孔坚: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治完河道以后,河水反而越来越臭了。为什么?河道的自净能力没有了。硬化后的河道由于没有天然土层,水中难以生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类,河水失去自净能力,加上大量进入河道的工业、生活污水,其富含的氮、磷,导致河水快速富营养化,水质急速恶化,河道进入需要定期清理的怪圈。而在许多城市,河道的防洪功能早已谈不上,因为对于中国的许多城市,缺水乃头等大事,河道成为垃圾场、排污渠。俞孔坚:就觉得河道只要不断清淤,这个河道就干净了,这个是非常荒谬的观点。为什么?这个污水是从污水管道排进来的,你不去截污,却要清这个河道,这个一点意义都没有。治理河道污泥和污水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雨污分流,就是雨水是可以进入河道的,污水、工业污水和城市的污水是要进入(污水)管道,进入我们的污水处理厂。2009年,秦皇岛市护城河硬化改造工程在进行过程中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正是俞博士的土人景观规划研究院提供的生态河道设计方案。而让市领导下此决心的,是此前一年土人景观在秦皇岛刚刚完成的汤河二期改造工程,取名“绿荫中的红飘带”,这也是秦皇岛的第一次生态河道改造尝试。2008年建成的红飘带项目在秦皇岛赫赫有名,这片曾经地处城郊、遍布废弃的工厂曾为垃圾堆放地的河滩,今天成为市民的游憩走廊,而河道在这里呈现出的,是今天住在城市里的居民不常见到的模样。建成后的“绿荫中的红飘带”获得了被誉为世界景观最高奖项的美国景观设计协会大奖,评委会说“它创造性地将艺术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令人叹服;同时又兼具实用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环境”。也正是红飘带项目带给秦皇岛的第一次生态河道治理尝试,让秦皇岛市下大决心,停止已经开工的护城河硬化改造工程。但是,红飘带项目位于秦皇岛城市边缘,相对宽阔的河道、堤岸为河道的生态化景观处理提供了空间。而如今,位于城市中心的护城河两岸,车水马龙、寸土寸金,护城河边的医院在河道上加盖,做成了医院的停车场。在如此逼仄河道边,如何施展手脚为河道做生态化处理呢?为慎重起见,最后决定取三公里的护城河中段五百米做一次生态河道实验。记者:这里是秦皇岛市中心的护城河,全长三公里。在这儿我们看到的是更加笔直的河道和硬质的河
本文标题:会呼吸的河道记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9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