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又有人工管理系统的属性。它一方面从自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各种技术手段的调节。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及调控途径,有助于建立高效、稳定、整体功能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提高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与其组成成分(种群或有机体)具有自我保持和自我调控,使自身内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稳态(homeostasis)。稳态是控制论术语,在这里用来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各种干扰和维持内部的稳定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多种稳态机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主要是各种正、负反馈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稳态机制的作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良好的稳态控制决定于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与其组成成分(种群或有机体)具有自我保持和自我调控,使自身内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稳态(homeostasis)。稳态是控制论术语,在这里用来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各种干扰和维持内部的稳定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多种稳态机制,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主要是各种正、负反馈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稳态机制的作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良好的稳态控制决定于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性。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信息系统包括:信源、信道、信宿1.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如日照时间长短-----植物生殖发育信号月亮和恒星的位置----候鸟飞行方向的信号地球的磁场和重力-----植物生长方向的信号阳光与植物水分与根系和叶片的激素调控2.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化感作用)如水稻对稻田杂草化感作用3.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如玉米受螟虫袭击时释放吲哚和萜烯类物质吸引天敌4.动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如蜜蜂的舞蹈、蚂蚁的触角、海豹的尿作为领域界限。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1.访自然信息:如利用人工光源或暗室控制植物的花期,利用人工合成昆虫信息素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和诱捕虫等。2.人工采集和生成的信息如农民根据作物的长势长相判断栽培措施;利用灯光诱杀害虫等;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天气预报等。3.社会信息:如人类利用广播、电视、邮电、出版物等进行信息的传递等。三、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的比较自然信息人工信息信道设置没有专用信道,以空气、土壤、水作为介质有专用信道,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信息传输效率大多耗能多耗能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信息转换速度动物快,植物慢速度快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一、资金流•资金流(又称价值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含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成为新的产品输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到实现,这就形成了资金流。•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二、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1.相偶联的关系:通过价格来偶联,方向相反•如购买种子、肥料---投入物质、能量,付出了资金销售农产品------输出了物质、能量,得到了资金•2.独立关系•如经营者与财政金融部门的资金来往,当价格不合理,进行调节如进口收税,出口补贴,生产相对过剩,价格低,销售补贴;生产不足,价格高,消费补贴。3.单独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导致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三、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1.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即经济核算中忽略了在系统外部的,由全社会和全球承受的成本和收益。经济的外部性可分为成本的外部性(成本外摊),和收益的外部性(收益外泄)。•(1)成本外摊是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2)收益外泄是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3)时间关联的外部性:一种外部性是和时间有关的外部性问题。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2.经济的外部性的解决途径•(1)在行政上,明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划定保护区;•(2)通过资源与环境的法规建设,禁止有害环境的行为;•(3)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和生态意识;•(4)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通过征收排污费,对破坏环境的罚款,对公用资源的使用实行征税,补贴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奖励对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3.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高斯(Coase)理论:•这个理论实质上是证明通过产权的确定可以使经济的外部问题内部化。•高斯的理论证实:在市场充分发育和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条件下,不管产权界定给谁,经济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资源的产权确定来解决,而且产权的确定会同时使资源利用的社会总效益达到最大。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一、自然调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是从自然生态系统中继承下来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反馈调控、多元重复补偿稳态调控机制。如光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昼夜节律对家畜家禽行为的调节作用;林木的自疏现象;功能组分冗余(通常指通过多重备份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现象;反馈现象等多种自我调节机制。(一)反馈机制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正负反馈机制,能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上行使功能控制。1.在个体水平上,通过正负反馈,使得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白唇鹿在低密度时,雌鹿怀孕率为93%,而且60%是双胞胎,7%是三胞胎;在高密度时,,怀孕率为78%,而且只有18%是双胞胎,没有三胞胎。)(蛋壳是既节约材料又能抗压得最优薄壳结构,其原理已经为建筑学所吸收;蜜蜂建成的六角形蜂巢已经被这么是最省材料的结构。)2.种群之间,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调节也是一种反馈机制。3.在群落水平上,一方面生物种群间通过相互作用,调节彼此间种群数量和对比关系,同时又受到共同的最大环境容纳量的制约。4.在系统水平上,交错的群落关系、生态位的分化、严格的食物链量比关系等等,都对系统的稳态机制起积极作用。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及其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系统在不降低和不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称为生态阈值。外界压力包括自然灾害、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自然力,也包括人力的获取、改造和破坏。生态容量也是一类生态阈值,指的是某种物质(通常指有害物质)的最大容纳量,即系统通过自净作用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生态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以及生态系统本身的抗毒自净能力。(二)多元重复补偿多元重复补偿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或者说在网络中处在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的多个组成成分,在外来干扰使其中一个或两个组分破坏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或两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相对地保持系统的输出稳定不变。这种多元重复有时也理解为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功能组分冗余现象。(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的排卵数大大超过环境中可能容纳的下一代数目)生态系统中的反馈控制和多元重复往往同时存在,使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有效地保持下去。这些自然调控相对人为调控来说,往往更为经济、可靠和有效,对保护生态环境更为有利。二、人工调控机制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可分为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两种。(一)经营者的直接调控1.生境调控生境调控就是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环境,达到调控目的。它包括对土壤、气候、水分、有利有害物种等因素的调节,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者削弱不良环境因子对生物种群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环境,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传统的犁、耙、耘、起畦,以至排灌、建造梯田等同于物理方法,它们改善耕层结构,协调水、肥、气、热的矛盾。化肥、除草剂和土壤改良剂的使用,能够改善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衡状况,属于化学方法。而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放养红萍、繁殖蚯蚓等措施属于生物方法,它们既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又能改善士壤中营养元素的平衡状况,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调节气候环境,表现在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善上,可通过大规模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人工降雨、人工驱雹、烟雾防霜等措施来得以实现。局部气候环境的改善,可通过建立人工气候室和温室、动物棚舍、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施用地面增温剂等方法实现。调节水分的方法很多;如修水库,打机井,建水闸,田间灌排、喷灌、滴灌、施用叶面抗蒸腾剂等方法都可以直接改善水分供应状况。通过土壤耕作,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也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2.输入输出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包括肥料、饲料、农药、种子、机械、燃料、电力等农业生产资料;输出包括各种农业产品。输入调控包括输入的辅助能和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投入结构的比例。输出调控包括调控系统的贮备能力,使输出更有计划;或对系统内的产品加工,改变产品输出形式,使生产加工相结合,产品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并可提高产品的经济值;同时,控制非目标性输出,如防止因径流、下渗造成的营养元素的流失。3.农业生物调控农业生物调控是在个体、种群和群落各水平上通过对生物种群遗传特性、栽培技术和饲养方法的改良,增强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达到调控目的。个体水平的调控,其主要手段包括品种的选用和改良,以及有关物种的栽培和饲养方法。如优良品种的选育,杂种优势的利用,遗传工程手段,生长期间整枝打顶、疏花疏果、激素喷施等措施调节生长。种群水平的调控,主要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调节作物种植密度、牧畜放养密度、水域捕捞强度、森林砍伐强度等,从而协调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种群之间的关系,控制种群的动态变化,保持种群的最大繁荣和持续利用。群落水平的调控,是调控农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平面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以及作物复种方式、动物混养方式、林木混交方式等,建立合理的群落结构,以实现对资源的最佳利用。4.系统结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调控是利用综合技术与管理措施,协调农业内部各产业生产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农、林、牧、渔比例和配置,用不同种群合理组装,建成新的复合群体,使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结构与机能更加协调,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更趋合理。在充分利用和积极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获得最高系统生产力,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从系统构成上讲,结构调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系统组成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如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农林牧用地的最佳比例。(2)确定系统组成在空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牧生产,使生态位原理进行立体组合,按时空二维结构对农业进行多层配置。(3)确定系统组成在时间上的最优联系方式。要求因地制宜找出适合地区优先发展的突破口,统筹安排先后发展项目。(二)社会的间接调控1.财贸金融系统的间接调控2.工交通讯系统的间接调控3.科技文教
本文标题: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