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播学概论选择题1、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的是:拉斯韦尔。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保罗·F·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威尔伯·施拉姆。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1)、媒介即讯息2)、媒介:人体的延伸3)、“热媒介”与“冷媒介”4)地球村3、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书写时代、印刷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4、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传播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守门/把关”;搜集、过滤、制作、传播(二)受众: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三)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5、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二)双向循环传播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模式(人际传播)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6、符号与意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分为:信号、象征符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功能、思考功能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7、受众,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是信息流程的终端,又称受传者。受众的特点:广泛性、不确定性、独立性、能动性、隐匿性7、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8、人际传播的基本特点:双向交流、多种手段、情境性强、互动性强9、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10、组织的分类:经济、政治、文化、综合性组织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知识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名词解释把关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传播:指人类交换信息的一种过程。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媒介:又称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介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镜中我: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我。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沉默的螺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简答题1、传播学产生的条件(1)人类科技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从而使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开始对传播表现出浓厚兴趣。(2)公共信息所产生的政治性影响促使学术界对宣传和舆论进行深入研究。(3)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2、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他们及早防御。)社会协调功能(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文化传递功能(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娱乐功能经济发展功能4、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论述题(主要考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但是考哪里不知道)“使用与满足”论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答: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表达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一)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2、揭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二)不足:1、它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2、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1、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2、它的效果观: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不足:1、“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御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意义: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培养”理论: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社会背景:暴力和犯罪严重理论要点: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培养”理论的核心内容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极为发达,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①制度分析。②讯息系统分析。③培养分析。“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3、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4、现实意义(1)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
本文标题:传播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