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电视传播概论与传播学笔记整理李宇清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一、动物传播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昆虫、草食和肉食动物)、发光(如:萤火虫)、超声波(如:蝙蝠)、动作(如:灰雁、蜜蜂)、声音(鸟叫)等;★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系统。★只有那些具备相对发达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种群才能生存到现在。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3.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区别:①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②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二、人类传播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根本标志在语言产生之前(原始传播时代),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区别★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劳动2.人类语言的根本特征:能动性和创造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限制;具体、抽象)(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4)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主要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一、口语传播时代局限:(1)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适用性:只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3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加]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重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信息唯有流动才具有意义(例:放在口袋里不敢传递的情书不具有意义)一、符号的定义1.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2.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但并不是唯一的体系。动作、表情、体态、音声、图形、图片、影像等等,同样是信息的重要载体,都可以起到符号的作用。二、信号与象征符号1.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2.区别:(1)信号具有物理性质,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发烧是生病的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2)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物;象征符与所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2.非语言符号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副语言(如: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2)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等)(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习惯、建筑、消费方式……)四、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内涵和外延的思维形式,思维离不开语言,也就离不开符号。4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具有特定意义。★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意义的定义1.定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2.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际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1934年[美]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发展人:20世纪60年代[美]布鲁默内容: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意义互动)与传播1.定义: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2.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3.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1)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2)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主我”与“客我”统一理论】倡始人:1934年[美]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内容: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作用于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过程性: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系统性:传播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五W模式:1948年[美]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传播者WHO)→说什么(讯息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媒介INWHICHCHANNEL)→对谁说(受传者TOWHOM)→效果WITHWHATEFFECT发展研究方向: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局限: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949年[美]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信源——发射——接收器——信宿↑噪源优势: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也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局限: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二)循环和互动模式1.循环模式:1954年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1954提出6特点:(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2)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相互交替扮演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角色)优势: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是正确的。局限:(1)传播双方完全平等的情况极为少见(2)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2.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特点:(1)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释码者于一身,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译码: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2)受众往往由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分别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优势: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3.传播模式:内容传播者——媒介——受众——效果↑噪音7三、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2、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动依次执行功能。3、结构性——统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过程与结构: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输出装置(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倡始人:1934年[美]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内容: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作用于社会。“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互动的介质:有意义的象征符【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倡始人:1960年[美]布鲁默《象征互动论》
本文标题:传播学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