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1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1、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2、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3、传播的特性:(1)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写信、作文)、图像传播(绘画、拍照)(2)时空遍布性:从时间上从古至今、从空间上从南到北(3)行为伴随性:行为离不开传播、行为本身就是传播(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4、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5、传播与信息的关系:(1)与信息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2)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人类传播(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广义的传播中的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传播学,即人类传播学(4)传播定义: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行为;狭义:人(自身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第二节、传播的类型1、从符号角度: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从性质角度: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非人类传播2、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1)二分法(技术、手段):亲身传播、大众传播(2)四分法(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3、自我传播:最小是一种传播,是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上限模糊,无明确的群体正式的组织组织传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之间的传播,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等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第三节、传播的结构1、传播的三要素说:传者、受者、信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2、模式的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3、传播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一)线性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不足:1)是单向未双向2)是孤立未联系3)静止未变动4)只是环节不是要素(2)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噪音来源2(二)控制论模式传播的要素,内部结构(1)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美)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入反馈,强调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传播单的概念(3)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4)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三)社会系统模式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传播的功能1、二功能说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E托尔曼,人类的说话是工具,为应对环境,父母催孩子起床、马路上的问话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W斯蒂芬森,提倡游戏理论,调节身心另瑞士皮亚杰将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2、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1)个人层次工具性传播:了解环境变动消遣性传播:调节身心(2)组织层次工具性传播:为决策提供依据消遣性传播:调节成员情绪(3)社会层次工具性传播: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消遣性传播: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情绪3、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社会遗产,是由拉斯韦尔提出,C赖特增加提供娱乐4、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应关系,是相对的,即消息可有劝服功能,言论可有新闻功能,知识可有娱乐功能,寓教于乐.罗马帝国的贺拉斯双向性:传播大多是双向的,交互的6、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默顿(1)授予地位:无论人个、组织、事件,一旦被媒介传颂,即名扬天下(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违背社会规范且坚持不改的行为,一经媒介曝光,则可望迅速、有效地得到制止(3)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耗费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负功能研究:两个环境理论:李普曼《舆论学》:一个现实环境,一个虚拟环境(未到上海,通过渠道对上海有认识)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善人生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和自我达成预言:默顿,医院把两病员化验单弄错,病了没病了,没病了却有病了第二章传播学简史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1、19世纪末逐步形成,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1943年施拉姆创办世界第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2、传播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美国,流向美洲,传到欧洲,进入亚洲3、思想来源:19世纪的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理论,间接地影响了在美国崛起的传播学(1)达尔文的进化文论,1859年,《物种起源》及《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表达》(2)弗络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其他欧洲先驱:孔德、涂尔干、塔尔德、西梅尔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模仿理论西梅尔:德国社会学家,网络理论4、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韦尔5W模式美(2)勒温把关人理论,又译卢因,美,场论,群体动力论(3)霍夫兰劝服研究美实验是观看影片《我们为何而战》鼓舞士气(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即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人民的选择》3(5)李普曼与《舆论学》美议程设置提出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受《梦的解析》影响深5、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伟大的概括者《大众的传播学》《传播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6、传播学的主要流派(1)经验学派经验性的方法: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2)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20世纪60年代,英国默多克和戈尔丁文化研究学派:霍尔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1、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1956—1978)张隆栋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二)兴起阶段(1978—1982)央视《新闻联播》开播1、第一次受众调查2、施拉姆访华19823、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三)发展阶段(1982—1997)译著出版《传播学概论》(四)确立阶段(1997—2007)复旦开设传播学课程2、传播学科分支及其研究成果(一)大众传播研究(二)人际传播研究(三)组织传播研究(四)跨文化传播研究(五)新媒体传播研究3、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一)研究焦点:新媒体、传媒经济(二)存在问题:从研究层次看,仍停留在介绍层面;从研究话题看,长期分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1、口语传播时代特点:表述的自由性;依托人体发声传递信息,传播距离及空间有限;使用声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2、文字传播时代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文字特点:克服了口语转瞬即逝性,在时间上能长期保存信息,便于记忆,储存克服了物理空间长距离的局限,可实现大面积传播文字记录的精确性,使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依据3、印刷传播时代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纸;公元7世纪唐代有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1833年,美国印刷工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将人类带入了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贡献: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摩尔斯从华盛顿发出第一封电报,内容《圣经》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20世纪初,美国发明了能放映1分钟的早期电影1903年,一批片长超过25分钟的电影故事片陆续上映1905年,美国的匹兹堡出现了5分种院线1910年,美国共有10000家放映默片的电影院广播1906年,广播产生1933年,罗斯福的“炉边谈话”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5、网络传播时代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46、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融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第二节、婚介理论的演进1、英尼斯的媒介理论:他的第一篇传播学论文《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一)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等,适合于克服时间,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适合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就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有其一。(二)媒介与权力的关系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思想家、先知、圣人”有“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一)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媒介四定律:放大、过时、再现、逆转(二)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作用与传播的信息无关,不单是传播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等(三)媒介的凉热之分: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广播,电影,报纸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受都参与度提高的媒介,电视,电话,交谈,讨论会等(四)地球村3、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代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新新媒介》(一)人性化趋势: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模仿甚至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并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二)补偿性媒介: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三)对手机的哲学解读第三节、媒介融合1、形式:高登: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2、进展:论坛公司的实验、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中国媒介探索1933,杭州日报是第一家有网络版的报社3、前景: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业融合进一步向跨媒体集团方向发展、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第一节、传播与政治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一)政治对传播的影响:1、政治已成为大众传媒最重要的消息来源和报道内容;2、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决定了大众传媒发展的多元化与繁荣景象(二)传播对政治的影响:1、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影响与作用,成为政治活动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2、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制约作用;3、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负面:1、媒介发展,人们更方便参政议政,过分依赖网络而消弱了实践的力量2、传媒与政治融合,互相勾结,制造遥言,封锁消息,导致公众错误判断2、大众传播与舆论监督要求:1、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是前提条件2、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2)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问题:1、受到有关部门的压制2、缺乏必要法律武器第二节、传播与社会1、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传播寓于社会之内5(二)社会对传播的影响: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闰(三)传播对社会的作用:1、协调社会关系2、监视社会环境3、塑造社会形象4、促进个人的社会化2、报刊四种理论:施拉姆: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1、集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英国弥尔顿《论出版自由》——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过程3、社会责任理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3、媒介三
本文标题:传播学概论知识点2013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