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解:Hoeppli现象:血吸虫周围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为抗原抗体结合物。病毒性肝炎:由多种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肝细胞坏死病变为主的影响全身的一组传染病。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和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的有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这种现象称为胆酶分离。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感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或者说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媒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虐原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楚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或压痛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或慢性腹泻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疾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形成伤寒细胞。伤寒小结:也称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1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理病程呈五期经过。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和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可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简答: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4感染后免疫简述传染病的临床特点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②常见临床症状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③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典型,非典型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区别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接触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体液传播。3,HBV的抗原抗体系统A,HBsAg与抗HBsB,pre-S1与抗pre-S1C,pre-S2与抗pre-S2D,HBeAg与抗HBeE,HBcAg与抗HBc二、病毒性肝炎基本病变:以肝损害为主,肝外器官可又一定损害。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侵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病理生理1黄疸2肝性脑病3出血4肝肾综合症5肝肺综合症6腹水临床表现㈠急性肝炎:⑴急性黄疸型肝炎⑵急性无黄疸型肝炎;㈡慢性肝炎;㈢重型肝炎(肝衰竭):⑴急性肝衰竭怕⑵亚急性肝衰竭⑶慢加急性肝衰竭⑷慢性肝衰竭;㈣淤胆型肝炎;㈤肝炎肝硬化。并发症不同病原所致重型肝炎均可发生严重并发症,主要有:1肝性脑病2上消化道出血3肝肾综合症4感染肝功能检查㈠血清酶测定⑴ALT:是目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增高,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至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重型肝炎者出现胆酶分离现象。⑵AST:肝病时血清AST升高,提示线粒体损伤,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⑶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需与肌病相鉴别。⑷γ-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提高。⑸胆碱酯酶:反映肝细胞的合成,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有较明显损伤。⑹ALP: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血清ALP活性升高。㈡血清蛋白:急性肝炎时,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时白蛋白下降,γ球蛋白升高,A/G下降甚至倒置。㈢胆红素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重症肝炎时常超过171μmol/L。㈣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定其预后的的最敏感实验室指标。㈤血氨:升高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㈥血糖: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血糖降低。㈦血浆胆固醇:肝细胞受损时下降明显;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㈧补体:肝细胞严重受损时补体合成减少。㈨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简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极度乏力,严重的消化道症状2进行性加深的黄疸,血总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者大于正常值10倍3出血倾向:PT显著延长,PTA40%皮肤瘀斑4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5精神神经症状,如并发肺性脑病重型肝炎治疗原则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治疗,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有条件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行肝移植治疗,简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黄疸前期:此期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素加深;肝功能主要为ALT升高。持续5-7天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肝功能: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持续2-6周3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持续1-2月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㈠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相鉴别1溶血性黄疸2肝外梗阻性黄疸㈡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相鉴别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血吸虫3药物引起的肝损伤4酒精性肝病5自身免疫性肝炎6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表现为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u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胆酶分离,血氨升高等。重型肝炎(肝衰竭)分类:(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又称爆发型肝炎,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候群。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2)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3)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4)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重型肝炎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①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②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红胆素171umol/L或每天上升17.1umol/L):③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2)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3)晚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①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几种特殊人群的肝炎的特点:①小儿病毒性肝炎:小儿急性肝炎多为黄疸型,以甲型肝炎为主。一般起病较急,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早期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疾病。婴儿肝炎病情常较重,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小儿慢性肝炎以乙型和丙型多见,病情大多较轻。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HBV后易形成免疫耐受状态,多无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或成为无症状HBV携带者。②老年病毒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以戊肝肝炎较多见,黄疸型为主。老年慢性肝炎较急性为多,特点是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易发生淤胆;合并症较多;肝衰竭发生率高,预后较差。③妊娠期合并肝炎;病情常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为严重,产后大出血多见,较易发展为肝衰竭,病死率较高。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时病死率可高达30%以上。三﹑乙肝三.乙型肝炎病原学检查:(1)HBsAg与抗HBs:常用ELISA法检测,HBsAg在感染HBV两周后即可阳性。HBsAg阳性反映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2)HBeAg与抗HBe:常用ELISA法检测,急性HBV感染时HBeAg的出现时间略晚于HBsAg。(3)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抗HBc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单一抗HBcIgG阳性者可以是过去感染。(4)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5)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慢性肝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卧床休息(2)合理饮食(3)心理平衡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①非特异性护肝药,②降酶药,③退黄药物。(2)免疫调节:如胸腺肽,胸腺素,转移因子等。(3)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核仁提取物和γ干扰素等。(4)抗病毒治疗:目
本文标题:传染病最终定稿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1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