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的涵义张培刚: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strategical)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基要生产函数是指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函数,亦即联系效应很大的生产函数,它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的变化.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nker,S.Y.):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P190)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1.一国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2.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恩格尔法则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为了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应大力扩张。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工业扩张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贸易条件恶化论(deterioratingtradetermstheory)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后经辛格发展而成。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发展工业替代进口的工业品联系效应论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资本作为稀缺资源应得到有效利用,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库茨涅茨的经验分析为工业化必要论提供了历史证据。截面分析:按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对不同收入的国家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之间劳动力职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份额的差异。剖面分析:对一组既定的国家较长一段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考察这些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职业结构和部门收入结构的变化。三、工业化的一般过程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IndustrialStructure)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库茨涅茨定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在总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的份额会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都会增加。2、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以比资本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趋于上升,但是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仍占主导地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以比消费品工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霍夫曼定理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的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实现工业化。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第一阶段5(±1)第二阶段2.5(±1)第三阶段1(±0.5)第四阶段1以下四、工业化的经验模式类别演进型工业化模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革命型工业化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混合型工业化模式(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典型国家英国、法国、美国等前苏联、南斯拉夫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等德国、日本等后起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配置资源计划配置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政府适当干预工业化主体企业家,由私人资本和投资推动,政府是守业人国家、集体有私人部门,也有政府部门工业化进程自然的缓慢的演进过程,工业化起步和进程大多是消费品发展导向,符合霍夫曼定理短时间集中资源,起步和进程大多是资本品工业发展导向的。工业化的顺序发生了改变;时间较短案例英国工业化历程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五、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使城市取得主宰地位,推动城市化,即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规模经济效果城市化推进了工业化集聚经济效应第二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达国家的高效农业发展中国家的低效和低生产率农业1960年,发达国家农业人口1.15亿,农业总产值780亿美元,人均产值680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52美元,农业生产率差距13:1;到2000年,农业生产率差距扩大到50:1在美国,一个农民能够生产足以够100人的粮食。人均粮食生产的变化(%)人均农业生产的变化(%)1948-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851948-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85拉丁美洲0.40.60.90.30.20.00.70.4远东(不包括日本)0.80.30.71.20.70.30.61.1近东(不包括以色列)0.70.00.70.20.80.00.40.1非洲(不包括南非)0.0-0.7-0.3-0.40.3-0.5-1.4-0.3全部发展中国家0.60.10.50.30.60.00.80.5发达国家1.10.91.31.51.00.61.21.3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粮食和农业增长情况010203040506070809019521962197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元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gdp中国50年来农业产值、就业人数的变化四组国家人均收入与农业份额(1998)组别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农业产值份额(%)农业劳动力份额(%)低收入国家4202766中下收入国家11201545中上收入国家4740720高收入国家26270-8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转自齐良书《发展经济学》198页二、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2.1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D=P+NGD为对食品的年需求增长率;P:人口增长率;N: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G:人均收入增长率2.2市场贡献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工业产品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2.3要素贡献劳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本——为工业化提供规模较大的资本积累自愿储蓄(市场力量自动转移)强制储蓄(政权力量强制转移)2.4外汇贡献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粮食供不应求粮食价格上涨工业部门工资上涨工业部门的工资仅能维持生计即粮食价格决定工人工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削减工业投资的欲望和数量工业化停滞农业的作用——粮食贡献为例第三节农业的进步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农业技术进步3.1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舒尔茨:“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世代代都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相同类型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技术长期停滞的原因?1.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2.农民对技术缺乏知识和了解3.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4.投资资金缺乏5.现代投入品供给不足6.传统制度的障碍3.2农业的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说,一个既定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以前更少的投入。2、农业技术进步反映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技术土地节约型技术——化学、生物技术3、诱导的技术与制度变革(theoryofinducedtechnical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农业技术变化不是科学技术知识自发进步的产物,而是由市场力量引导的。中心论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案例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绿色革命理论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因此政府要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大努力。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原因包括:①农业技术R&D预期收益小且不确定性很大,私人不愿承担.②私人部门即便愿意承担也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的研究,而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生物技术的研究.3.3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土地占有形式与经济刺激土地改革的形式农场规模和效率1、土地占有形式与经济激励大庄园制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广泛存在。特点:大农场,具有封建农奴性质;庄园主并不积极农业生产,土地只是权势的象征。农业劳动者没有刺激。土地所有者对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农业技术不感兴趣。效率很低。种植园制亚非拉各国广泛存在。殖民地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外国资本家所有,雇佣当地工人生产,种植经济作物外销。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相对于大庄园而言,生产率高,对采用新技术有一些刺激。但雇佣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是缺乏效率的。租佃制在亚洲比较流行。特点: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地主占有土地,佃农耕作土地。按照契约向地租缴纳地租。由于地租过高,也抑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采用新技术的动力。2、土地改革的形式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土地有偿转移土地无偿转移土地租佃契约的改变租佃契约期限的限定降低地租3、农场规模和效率土地改革有可能使农场经营规模变小,是否牺牲规模效率呢?学术界有争论的。1.导致生产效率降低2.更有效率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土改(农民个人所有制)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00.511.522.51952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粮食(亿吨)农业产出指数1978年-1992年“因穷求变”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1992年至今“为富求变”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一个广为引用的计量研究林毅夫:1979-1984年中国农作物产值增长中,家庭承包制的贡献率为46.89%。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转包:原承包人把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转给第三方。转包时,受让方只对转包人承担责任,并不改变原来的承包关系(与集体)。转让:原承包人把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的承包责任转让给第三方,终结了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变更了承包人,形成了新的承包关系。互换:承包农户之间相互交换地块,解决地块细碎和分散的问题。租赁:农民出租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原承包农户不再经营土地,但可分享土地经营的收益。完善农地制度的实践探索贵州湄潭:增减人口,不再调地。山东平度:“两田制”--口粮田和责任田广东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北京顺义:集体农场湖南怀化:山地租赁山西吕梁:拍卖“四荒”3.4政策支持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1、价格政策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即提高农产品价格)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实施的难度政策的选择实施的难度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将下降工资的提高将带来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政府的选择补贴保持农产
本文标题:第六章 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