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贸易值:又称为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是衡量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进出口商品结构: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或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1含义z=(X+M)/GDP(GNP)*100%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以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NP或GDP多少比重为标志的。Z为对外贸易依存总贸易:是指进出口以国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2、自然条件3、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4、上层建筑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绝对优势论的内容:1、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则一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2、贸易分析的基础绝对优势的衡量的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Q/L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L/Q3.用价格表示,用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来表示(三)基本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4.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比较优势:(一)概念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称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是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二)基本观点: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国际分工中若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均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在任何产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任何产品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世界整体福利提高。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不同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组合。社会无差异曲线整个社会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得自贸易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未实行产品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交易。得自分工的利益:主要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提供曲线:表明一国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的量的商品。H-O模型的假设条件:1.2×2×2模型2.自由贸易3.要素流动性假定4.完全竞争5.规模收益不变H-O模型的分析基础:(一)要素禀赋和要素价格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的总量。依据要素禀赋的多寡(总供给量)可以把国家区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资源贫乏的国家。2.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二)要素丰裕度1.物理量定义法即物质定义法,如果A、B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A/LA和KB/LB,而且有KB/LBKA/LA,就可以认为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2.价格定义法在A、B两个国家中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如果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rA/wA和rB/wB,而且有rA/wArB/wB,就可以认为相对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三)要素密集度与要素密集型产品1.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不同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没有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H-O定理的主要内容:(一)要素供给比例论(H-O定理)1.基本命题: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即:各国的比较优势是由要素丰裕度决定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指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下降。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价格必然也相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限制条件:(1)贸易壁垒(2)国际技术差异(3)各国产品和要素不同质4)不完全竞争的市场5)贸易成本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内容:在商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要素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下降。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分类: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指产品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但生产区位和制造时间不同。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指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只能部分替代。垂直差异指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有着同样质量,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规模经济1.内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来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行业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2.外部的规模经济:主要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而非企业的规模扩大。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需求偏好相似理论1.一国厂商生产首先总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满足以后才会考虑国际贸易。2.两国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两国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也越大。3.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区别:1.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技术水平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产业内贸易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2.产业内贸易的模式具有不确定性,是由于某些无法预知的历史因素或偶然事件所决定。3.产业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果要远小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下几种情况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或比重较大:1.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小2.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3.两国间相距较近4.具有异质产品、先进技术及大量中间产品的产业技术差距论基本内容:创新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新产品,凭借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持续至模仿国掌握该项技术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步消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创新阶段:新技术垄断、尚未定型,产品为技术密集型。主要由创新国生产并出口,产量小成本高,依靠技术比较优势竞争。成熟阶段:技术扩散,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成本下降,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地逐渐转移至其他发达国家,依靠规模比较优势竞争。标准化阶段:技术高度标准化,成本明显降低,出口范围扩大,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主要产地,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依靠价格比较优势竞争。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技术要素。技术水平能够影响要素生产率、商品成本和价格、产品质量效能的优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技术流动难以独立进行且具有专门性.2.人力资本要素。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3.研究与开发要素。研究开发要素以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对一国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4.信息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一切讯号的总称。要素密集性变换与技术进步要素密集性变换也称要素密集反向,它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性特征是不同的。技术进步是其主要原因。中性的技术进步不改变商品的要素密集性特征。偏性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要素密集性质或量的变化。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要素的流动直接改变了各国要素禀赋状况,从而使各国相同要素的价格和成本差异缩小,两国各自的进口竞争产品的产出增加,而出口产品下降,贸易量萎缩。这就是所谓“反贸易偏向”。要素流动规模越大、国际贸易动机越小,国际贸易量越少。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替代不可能是完全的。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其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外部经济效应(eg.技术、知识外溢)2.品牌与广告效应3.学习与创新效应4.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优势产业阶段”理论:1.财富驱动阶段2.要素驱动阶段3.投资驱动阶段4.创新驱动阶段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同行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厂商。2.在消费者眼里,各家厂商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对外贸易政策: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有关方针和法规。总政策-自由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国别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二)经济发展战略(三)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四)本国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重商主义基本观点与政策主张:1.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2.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3.多卖少买,奖出限入,保持贸易顺差。4.国家干预经济。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对重商主义的评价:1.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前提。2.贸易建立在一国之所得,必为另一国之所失的基础上即零和博弈(Zero-sumGame)。3.未从根本上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一)生产力理论。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落后国家能够获得短期静态贸易利益,但不利于其长远发展。李斯特主张重视培养创造财富的生产能力,经济落后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抵御外国竞争,促进国内生产力的成长。(二)经济发展阶段论:各国的经济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对农工业阶段实施重点贸易保护,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长期的自由贸易。关税保护的具体措施:1.保护对象具有选择性对尚处于建立和发展初期,还不具备自由竞争能力的幼稚工业进行保护;重点保护重要工业部门、经发展能与外国产品竞争的部门以及技术部门。2.差别关税对不同的产业征收不同的关税。对于国内幼稚工业相竞争的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同时以免税或低关税的方式鼓励国内不能自行生产的机械设备的进口。3.适时调整关税关税税率应随引进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本国工业具有竞争力后应逐步降低保护程度,经过一段时间被保护的工业仍然不能自立,则应放弃保护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理论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2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