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祁县第三小学赴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课改学习记
教研饕餮课改盛宴--------赴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课改学习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带着对教育的虔诚,带着对课改的渴望,阳春三月,我们祁县第三小学六位教师与局教研室五位小学教研员一道,远赴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观摩,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我们对“静悄悄的革命-----创建‘学习共同体’这一课堂改革”感悟较深,收获颇丰。下面将从共同体舵手、共同体理念、共同体课堂、共同体教研和共同体的创建五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共同体”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一、共同体舵手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的校长林莘2013年远赴台湾学习,以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依托,借鉴台湾“静悄悄的课堂”的创建,在F4建立和实施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领路人。二、共同体理念。1、共同体是群体中基于协作的有机组织形式。共同体的人与人关系亲密和谐、休戚与共,有共同的精神意识和特定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共同体它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它没有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是用理念来支配活动。2、学习共同体指学习个体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依存而进行共同学习,集体建构达到共同发展。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实指学习社群,其活动系统包括三个维度:课堂里的学生“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共同体;学校里的教师“备课,说课、观课、议课、评课的研修共同体;学校与家长、社区间共同参与教学设计的教育共同体。三维合一,体现了公共性、民主性、卓越性的哲学思维。几位老师有幸参加了F4的家长会,家长会上,林莘校长详细地给家长介绍学校的特点,让每个家长了解学习共同体,并让家长参与进来,形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共同体。3、协同学习是课堂里学生“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协同学习是指团队中每一个成员(包括教师)都要学习,而且要互相学习,强调师生、生生“不是合作学习中的合作关系,而是对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意义和关系的建构;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协同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区别在于,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小组内成员任务不同,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成共识。而共同体强调的是合作,同桌两人互学互教,达成共识,是从学习到学习的过程。三、共同体课堂1、课堂特点(1)认真倾听。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倾听重于表达。首先,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加以意义化,并予以串联后回归到知识。学生的回答,无论怎样都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听,“听”学生最真实的声音。其次,学生之间要互相倾听,要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思考对自己的启迪,进而为对话沟通奠定基础。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是对自己想法的表达和反馈,而听才是真正的学习。认真倾听,才能接纳知识,生发思考。学习共同体的倾听包括小组内或同桌间的倾听;全班对发言学生的倾听。如何避免学生“伪倾听”呢?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要观察,请共同体交流时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发言,看他同桌间交流时是否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完毕,老师要把球踢给其他学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的观点呢?如果学生说“我同意他的观点。”好,请重复他的话。或者是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有没有打动你的地方?不会说怎么办?好,等会儿再给你机会。告诉他倾听很重要,有些东西是重复不来的。(2)悄悄对话。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踊跃发言,貌似在讨论,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不一定发生。而学习小组轻声细语讨论交流,更能吸引对方倾听的注意力,引发思考,生发真正的学习。这也包括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认真倾听,悄悄地与之交流。刚开始培养共同体时,低年级的同学可以“扶肩膀、耙耳朵”,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凑在一起轻声讨论,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要告诉学生:你们讨论的声音自己听到就好,不能打扰别人。(3)互学互教。课堂中学生间的轻声交流是一种互学互教活动。这个过程既是学生间互惠的学习过程,也是构建平等关系的过程,体现了“协同学习”的真谛。共同体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优生“教”为学困生“求助”,“你帮我看看,我的文章哪一句需要改一改?”“我这里不明白,你能给我讲一讲吗?”听到求助的声音,老师要及时表扬:会求助的人是很了不起的。用这些话语鼓励学生主动求助、主动学习。(4)轻声交流。主要是指学生小组内的悄悄对话,也有互学互教之后面向全班的交流。协同学习的交流强调同桌合作进行交流,即一组两名同学一起站起来轻声表达,一名同学表达时,另一名同学或补充、或纠正、或质疑、或拓展、或评价。轻声交流的对话形式可以先是各自表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再是学困生主动向学优生求助,而后学优生指导学困生。还可以是小组成员各自表达后相互质疑、解疑甚至追问,使学习走向深化。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多用“你发现的、你不懂的请告诉同桌”“同桌向你请教问题,如果你懂,请想办法教会他”一类的话语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抓手,由此延续,当学生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时,“你有什么要特别强调的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一类的话语,引领学生走向多元,深度思考。什么时候交流呢?课堂上一有问题就交流,一交流就出来,如果不出来,看老师的指令是否明确。为了避免学习的懈怠,教师核心问题的设置很重要。(5)串联梳理。这是协同学习后的一次提升。即教师在各组交流后,对发言内容进行串联式梳理。梳理的指向先是尊重差异,教师梳理各组发言的不同点,而后是回归学科知识点的共识,即“趋同存异、和而不同”。(6)跳跃学习。这是协同学习后的第二次提升。即教师至少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提供超越文本且与文本有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形成学习挑战,在认知上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锻炼。2、学习状态的改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求课堂中学生先学在前,教师导学在后。要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完成精心设置的预习学习单,学生学习时必须要做到课前明确预习指向、课中主动反馈和交流预习成果。上课后围绕学习单直奔教材内容,设置核心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完成预习单时,把预习的写在上面,等得出正确答案后,把正确的写在下面。教师设计预习单和问题时必须有阶梯形,但阶梯形不能太大,每节课设计3-5个核心问题,要把小问题变成核心问题。课堂上,老师仅充当一个推动者,学生之间两两互动,静静思考、讨论,接着是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加善于倾听、发现、表达。U形座位的排列让学生面面相对,教师在U形通道中间,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地观察老师,看到发言的同伴,获取更多信息;其次,U形座位的排列扩大了师生、生生交往的范围,方便教师在每个学生身边走动,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或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增强了课堂的交往性。第三,U形座位中间的通道就像“高速公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能迅速到达其身边,参与小组的学习、交流或加强个别指导。3、教学风貌的转变: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主动协同学习为重点的共同体课堂,要弱化“教”的欲望,减少“教”的时空,要改变时下流行的以问为主、环环相扣、步步深挖、以问牵引学生思路的做法。教师课堂语言的第一特征是“尊重”。以此为源,倾听才有发现,交流才会进步。这样的课堂更能引领学生走向多元、深度思考。当学生看到7+8,给出18的答案时,老师,你这样说:你回答的很棒,已经很接近了!另一位同学说出16时,我们要说:孩子,你的答案更近了一步!老师经常说这样的话语,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老师们要明白一点:学困生不学习,是我们老师的评价机制太苛刻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重视课前设计构建式学习单,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设计也由原先的预设,变为现在的预见,教学设计更重视问题的精准度和深度,从“牵引发现”到“核心凸显”,使得课堂更加和谐,更能贴近学生的心。四、共同体教研“学习共同体”创建人佐藤学教授认为: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教师自身必须从“教育专家”转型为“学习专家”。学校必须在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专家成长的机会。因此,他推进的是构筑“同僚性”的校本研修。其原则是:1.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当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2.在研讨中,观摩者不是“对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3.在研讨中,观摩者不应当缄默不言,应当设定一个人人必须发言的基准。由此,请老师们注意如下观课要领:(一)观课时以观察学生学习表现为主,不对教师教学做评价,而是反思观摩后自己学到什么?(二)观察时请聚焦于学生学习表现,并记录具体事实。(如:学习气氛、学习历程、学习结果)。(三)观察的方式可从学生发言内容是否与教材联接、发言次数、语言流畅、肢体语言、声音大小等等,判断学生是否学习?是否思考?(四)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习:1、提问:(1)问题是关键的;(2)答案是可寻找的、可发现的、可思考的。2、串连: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有意义的连接,并澄清不足之处。(五)整堂课以观察一组学生学习为原则。(六)观课时请不要与学生互动,更不可以涉入学生的学习。而议课时,请您根据学习目标,讨论学生学习成功和困惑之处。分析观课时所搜集的数据,进行讨论学生学习表现,讨论时,要和教材结合。分享自己从观课中学到什么。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评论老师,亦不对特殊生做评论。五、共同体创建1.理念先行创建学习共同体首先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佐藤学教授所著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和《静悄悄的革命》等书将是我们创建共同体的理论支撑。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交流、反思、调整,共同体的理念不仅要渗透进学校每一位师生的血液,也要辐射到学校周边,辐射到家庭。共同体倡导的“柔性、温暖”的力量,将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渗透进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2、座位翻转座位的排列不只是外在形式的改变,它契合了“学习共同体”的内在需求,是共同体学习的必要载体。U形座位的排列老师们要在共同体的培育上下功夫,小组从两人开始,可以异质搭配,也可以同才搭配。小组没有组长,有的是1号和2号同学。1号和2号在平等的关系下开展互学互教。刚开始建组,教师要在互助学习上多引导,要教给学生求助的方法,同时也要表扬帮助别人的孩子;在学生交流时抓拍一些同学间帮助的照片,放给全班看。要建立这样的伙伴关系:求助不嫌弃,帮助很开心。在形成安静的文化、交流的文化、互助的文化之后才可以转为四人小组。3、声音调控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追求静的。静下来,师生学会倾听,共同思考。学校实践一开始,都会遇上课堂纪律不好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控课堂上的三种表达音量,认真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静下来。训练第一天,对学生说:课堂上有三种声音,1号声音就是每个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很响亮,很大声,让最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让每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XXX,我真棒!”(XXX是他们自己的名字)有些学生比较害羞夸自己,就让全班先夸他“XXX,你真棒!”再让他自己大声说一遍。连续一周,以各种方式训练学生个人表达的大声,直到学生渐渐地习惯了发言,放开了胆量。第二周,可以对学生说:“课堂上还有2号声音,是同桌两个人讨论的声音。”然后,请一个学生起立,对他说句悄悄话,询问大家:“你们听得见吗?”大家都说听不到。很好,就是这样,两人讨论,就要悄悄的,可以凑近一点,对着他的耳朵说,要做到不打扰别人哦。这一周,每天找一个小话题,课前像小游戏一般,和同桌互说“悄悄话”,分享什么不重要,重在让学生明白,商量的声音不该打扰到别的小组的思考。另外,重点表扬课堂上能掌握好2号声音的小组。静悄悄讨论的队伍就会开始壮大起来。第三周,开始训练3号声音,也就是全班一起读书的声音。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的读书声,不要求大声,只要大家听清就好。为帮助学生掌握音量,适当的用手臂控制高低比划,直到大家都了解并习惯3号声音。4、环境创设班级要宁静,可以先从培养读书习惯入手。晨读时,教师观察学生阅读,若有同学可以持续阅读10分钟以上,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并且经常是这样的状态,那
本文标题:祁县第三小学赴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课改学习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4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