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常用有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也可以用它们的混合物。填充剂:可以适当增加膏体的稠度、强度及着色,用量一般为基质的5%。常用的填充剂有微粉硅胶、高岭土、皂土、氧化锌等。此外,透皮促进剂和交联剂对基质的成型也有很大的影响。促透剂可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一般用量为基质的5%左右。常用的促渗透剂有二甲基亚砜、氮酮、冰片、桉叶油等;其中氮酮对机体皮肤的刺激小,有效浓度低,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促进作用,尤其适合中药成分多而复杂的巴布剂选用[3]。交联剂是高价金属离子,可与骨架中的羧基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使巴布剂获得适宜强度。交联剂含量高,基质的内聚力增强,但粘性变差;可以通过增减螯合剂(如edta)的用量来调节交联反应的速度,使其与生产工艺相适应,又确保基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适宜的强度。国外多选用甘氨酸铝做为交联剂,一般用量为0.1~0.5%。总之,基质原料的具体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对主药稳定性无影响,无副作用;②有适当弹性和黏性;⑧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④皮肤上无残存,能保持巴布剂的形状;⑤不因汗水作用而软化,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保湿性。2.中药巴布剂基质的配方研究基质的配方是巴布剂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配方设计合理与否,是能否制备出好的基质膏体的关键[4]。从近几年的文献报道来看,基质配方研究主要围绕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的配比展开,也有对交联剂的选择进行研究的。需要指出的是,基质配方研究要选择恰当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才能达到目的。目前进行基质筛选的方法主要有正交设计法和均匀设计法;选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综合感观评价指标,诸如巴布剂的外观、涂展性、对皮肤的贴敷性、活动关节的追随性、对皮肤的刺激性等;第二类为仪器检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巴布剂的黏着性、剥离强度、持粘力等物理性状指标和化学指标、生物指标。林桂涛等以成型巴布剂的剥离强度为衡量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乳康巴布剂基质的配比组成,最后确定基质制备最优配比为聚乙烯醇∶明胶∶聚丙烯酸钠∶丙二醇=0.1∶5∶5∶6。韩冬等通过均匀设计实验以剥离强度、黏着力和制剂外观作为考察指标,对卡波姆和聚丙烯酸钠作为凝胶骨架进行巴布剂基质研究,结果认为,此类巴布剂的最优处方为卡波姆u10∶聚丙烯酸钠7s∶甘油∶丙二醇∶高岭土∶柠檬酸∶乙醇∶三氯化铝=0.5∶6.5∶27∶7∶1.6∶0.2∶8∶0.4.除基质处方组成外,基质原料的不同规格、产地,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均对基质的成型有所影响,其原因可能与聚合物分子量立体构型不同有关。三、中药巴布剂的发展前景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0~30年内,大约有30%以上的药物将改成经皮给药制剂,势必掀起一个内病外治的新高潮。而我国拥有丰富且疗效确切的中药贴敷剂资源和悠久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我们相信,随着基质原料品种的不断增加,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日益深入,它潜在的巨大市场将被开发,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不可限量。【参考文献】[1]厉秀昀.巴布剂——中药外用贴剂的新宠[c].中国中医药报,2006,(4).[2]催福德主编.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梁秉文.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沈静,郭立玮,潘林梅等.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进展[j].时针国医国药,2005,16(1).[5]林桂涛,齐红.正交试验法优选乳康巴布剂基质配比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6]韩冬,崔黎丽,李国栋.巴布剂透皮给药基质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5).[7]刘淑芝.中药巴布剂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中医外治杂志,2005,10,14(5).
本文标题: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4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