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二年级《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任国秀课题名称《坐井观天》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2013年10月14日学习者分析《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从识字方面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的方法。课堂上,应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独立识字。朗读方面,学生读书已经能够达到正确、流利,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能够达到有感情。因此,课文朗读也应放手,让学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学生理解文意方面,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力偏低,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把部分当整体,因此这个故事的寓意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懂得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的道理。二、过程与方法抓住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朗读感悟,了解它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三、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沿”、“际”、“信”三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口”、“井沿”、“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会写“沿、抬”等8个字。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教学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寓意及成语“坐井观天”的含义。教学资源小鸟和青蛙的头饰和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出示课题)师:从前,在一口古老的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口井和一只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接着,你最想知道什么呢?2、青蛙和小鸟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教学活动2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1、读准读通顺课文。(1)、请大家打开书本P66页。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读得不准确、不连贯的地方要多练读几遍。(2)、出示生字新词。(3)、读得真不错!你们还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吗?请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读得不准确、流利的地方要做好记号,等他(她)读完再说给他(她)听。齐读课文。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掌握了一种本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你们还想知道谁和谁为了一件什么事而争论进来呀?谁来告诉大家?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1)它们是怎样争论的?请挑选你们喜欢的角色,在小组内读读青蛙和小鸟的话。一会儿,请小评委们评一评,谁读得最像青蛙和小鸟?(2)小组汇报。(分三次对话汇报)教学活动3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一)第一次对话课文内容: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师:老师有点不明白了,青蛙在井底,小鸟应该在天上飞,他们俩怎么会碰到一起的啊?从课文中找出来。(请一个学生说)出示第一次对话1、师范读。2、请小组扮演青蛙和小鸟朗读(两次)。3、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指导朗读。师:小朋友知道“一百多里”有多远吗?生:很远很远。生:……师:小鸟们,你们飞了那么远,感觉怎样?(很累)我请这只小鸟来读读…(作适当评价,请三、四位小朋友朗读)。4、齐读。5、分角色朗读,请三个小朋友。(二)第二次对话课文内容: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师:从刚才的3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小鸟啊,飞了很远很远的路,很累很累了,可是青蛙相信吗?生:不相信。师:为什么青蛙不相信啊?你到书本上去找找答案吧!(请一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师:什么是“大话”?生:吹牛!师:小鸟是不是在说大话了?生:不是。师:那为什么青蛙说小鸟说大话了呀?生:因为青蛙在井底,所以….(用“因为…所以…”说话,把话说完整)。生:因为……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我们一起再把井口大小的天读出来。师:“还用飞那么远吗?”是什么意思?生:不用飞那么远。师:你更喜欢哪句?生:第一句。师:为什么?生:因为青蛙在井底,他一直认为天就井口那么大。生:….师:我们来看看青蛙为什么不听小鸟的,一直这么认为!现在请学生用手中纸卷成纸筒,一只眼睛闭上,看天空。这个时候,你就是这个青蛙。小青蛙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了?天怎么样?生:天很小。师:那么青蛙有没有在说谎啊?生:没有!师:是啊,在青蛙看来,天空就是井口那么大。可是,小鸟们,你们觉得真正的天真的就井口那么大吗?生:不是!师:请这只小鸟说说看,天应该是怎样的?(走到一位学生身边,请回答)[课件出示小鸟的话](板书)齐读。师:什么是无边无际?(没有边的,很宽阔)师:什么东西也是“无边无际”的?生:宇宙无边无际。生:大海无边无际。…..师:请位小朋友把天的无边无际读出来?学生评价:他哪里读地比较好?(无边无际、大得很呢!)请你也读一读。请三个小朋友读。齐读。师:请我们的男孩子扮演在井底的青蛙,女孩子扮演自由飞翔的小鸟,老师来读旁白,我们试试。要读出青蛙井口大小的天和小鸟无边无际的天。(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请学生推荐三位小朋友表演读师:请读得最棒的三位小朋友来给大家表演一下。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高手。小结:青蛙是是因为一直坐在井底,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一直飞翔在天空,所以看到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三)第三次对话课文内容: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师:青蛙一直待在井底,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吗?(不知道)所以啊,青蛙笑了…….(出示第三次对话)1、师读。2、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两个“笑”的含义:师:请小朋友自由地大声朗读,然后告诉我们,你觉得青蛙在笑什么啊?生:青蛙在笑小鸟生:……师:“我()不会弄错的。”你能加个词吗?谁能把青蛙的语气读出来?{课件出示}师:青蛙一抬头就看见天,谁也能用“一….就…..”说话?齐读。师:鸟听后,也笑着说,小鸟又在笑什么呢?生:小鸟笑青蛙生:……请一名学生读。师:小鸟是不是在取笑青蛙?生:不是!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小鸟的话。师:听了这只小鸟的朗读,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生:真诚生:……齐读。3、分角色朗读对话老师扮演青蛙,小朋友是小鸟。教学活动4四、课堂小结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教学活动5五、拓展学习1、演故事。2、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教学活动6六、指导书写生字1.先观察2.描红3.展示并提醒要注意的部分4.再练习书写教学活动7七、课堂练习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填空:青蛙坐在()看天,看到的天不过()那么大。小鸟站在()看天,看到的天()。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教学活动8板书设计13坐井观天小鸟无边无际见多识广看事物要全面青蛙井口那么大目光短浅教学反思《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附课文13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本文标题:人教版二年级《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4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