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中西文化史《教学大纲》
1《中西文化史》教学大纲授课教师李德芳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本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一门文化知识型,应用型的课程,目的在于:1.使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文化,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体系的认识和比较,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自觉性;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古代西方文化的传承与演进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流变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第五章走向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第六章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三、教学方法与形式1.文字教材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辅导。2.注重学生参与式的学习以及课堂互动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四、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五、考试方式与方法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中西文化发展演变历史及其文化成就的掌握情况。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到课情况和课堂讨论发言情况;期中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以作业、读书笔记等形式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六、参考书目31.柳治徽:《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3.王佐良:《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章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一、对“文化”的诸多解读1.“文化”一词的来源2.“文化”定义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1.文化的内涵2.文化的外延三、文化的结构1.物质文化2.非物质文化第二节人类文化的多源兴起一、人类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人类的起源(二)人类文化的起源(三)原始人类的物质文化二、史前艺术与文字起源(一)史前艺术4(二)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三、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一)自然崇拜(二)原始宗教的产生第三节文化的发展及其研究一、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大陆文化——以华夏文化为中心)2.延续性(以儒学为主线的思想主流)3.中庸性(大方得体、态度平和的中庸之道)4.乡土性(农业型社会)5.非宗教性(劳作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二)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1.海洋性(海洋文化——崇尚冒险和对外扩张)2.宗教性3.注重理性(承认客观自然界的可认知性,普遍遵从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4.崇尚个体(个体本位论、天赋人权)——西方文化三大支柱:宗教、科学、法律二、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三、文化研究的若干视角四、文化全球化学习要求:“文化”一词是一个使用广的概念辨析出发,主旨不在于告诉大家一个确定的文化概念,而是借此帮助我们加深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事实上,人们会发现,当5你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后,你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文化的一般理解。建议大家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收集一些文化研究者关于文化的界定,从中把握文化的内涵,了解文化的起源,并掌握中西文化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2.文字发展主要经历了那几个阶段?3.原始宗教崇拜形式的特点是什么?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古代西方文化的传承与演进主要内容:第一节古代希腊文化一、史诗与戏剧1.《荷马史诗》2.古希腊的“悲剧”3.古希腊的“喜剧”二、建筑(与雕塑)艺术1.古希腊的建筑遗产2.古希腊的雕塑三、哲学与史学1.哲学2.史学第二节古罗马文化一、古罗马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二、古罗马的文学与史学6三、古罗马的建筑四、古罗马的法律五、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第三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一、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一)基督教的“两希”传统(二)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三)基督教与日尔曼蛮族二、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三)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状况(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学习要求:欧洲文化源远流长,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古代欧洲文明的基石,以古希腊的纯粹理性精神和古罗马的实践理性精神为载体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本节简要介绍了古希腊的自然地理有古希腊文化的关系、古罗马的政治改革与古罗马法律精神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学员最好能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对古希腊文化做进一步的分析,同时,也最好能对古罗马的建筑、雕塑和艺术对古罗马文化作系统考察。历史上一向认识中世纪是人类文明的黑暗时代,的确,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是缓慢而充满野蛮的,但是,作为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中世纪在欧洲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在欧洲的勃兴与一统,深远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对基督教,我们需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和辨证的思维,尤其要注意基督教与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关联性问题。7思考题:1.古希腊和古罗马分别给后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2.你怎样理解德国法学家耶林所说的古罗马人的三次征服世界?3.如何看待基督教与欧洲封建社会的关系?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流变主要内容:一、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和分期?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及其仁礼思想(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三)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二、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两汉经学神学化(一)董仲舒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伦理观(二)谶纬神学与无神论之争三、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明理学哲理化(一)周敦颐与宋明理学的发韧(二)张载的“气本论”和二程的“理本论”(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四)陆九渊、王守仁的“心本论”四、清代实学和近现代新儒学(一)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清代实学(二)处于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近现代新儒学五、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8(一)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二)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三)儒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二节道家思想的嬗变和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一、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二)作逍遥游的庄子(三)道家思想的流变二、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一)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三、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家学说(二)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四、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法家理论(二)法家的人生哲学模式第三节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一)万物有灵与多神崇拜(二)图腾崇拜与巫术神话二、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二)道教的基本思想三、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9(一)佛教的基本理论(二)中国佛教诸派及禅宗四、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学模式的异同(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五、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一)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二)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学习要求:中国文化的早熟问题可以说以先秦诸子文化的发达最为典型。中国先秦时期主要指的是西周以后,中国秦朝建立以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纷争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纵横,异彩纷呈的时期。以孔、墨、道、法四家最为有名。本节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多,在了解和把握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基本观点基础上,更要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由于先秦诸子著作都采用文言文,所以要求读者要积累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和素养。同时,建议阅读《论语》、《道德经》、《庄子》和《孟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第二位伟大的思想家,被称为儒家的“亚圣”,了解孟子思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联系孟子的人性论主张,而荀子的人性论主张在人性的起点上相背离,但是这大思想家最后却能殊途同归,的确是很值得玩味。孟子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成分,而荀子是先秦儒家集大成式的人物,但是,荀子最有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却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这也非常有意思。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积极贡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魏晋玄学的思想家直接继承和发展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构建理论体系,道的意蕴丰富而深刻,理解道家思想,必须由此出发。建议同学们能直接阅读《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从中体会其语言和思想的魅力。阅读过程中暂时不必要10求完全读懂,否则会影响阅读的兴趣,欲速而不达,建议阅读杨伯峻等人的注释版本比较适合。法家的出现,是和中国社会进入到战国以后,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人民期望以强有力手段实现统一,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在中国历史上,秦国是相对忽视教育和文化的,但是,秦国在当时却吸纳了诸国的人才,以耕战强国。法家的思想非常鲜明,对确立后世统治哲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这里还谈到墨家问题,墨家本来是和儒家相抗衡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墨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积极贡献,但是,墨家由于其思想本质上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背离,因此最终走向衰落。将墨家、法家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在进入两汉时期出现一个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儒家学说成为经典思想,确立一统地位。这就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儒学的道统地位。需要注意,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但一些重要人物的推动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董仲舒的贡献。尤其是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描述,成为后世统治者实施统治的重要理论依据。魏晋玄学上承道家和儒学,又受到新进引入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实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独特思想。魏晋玄学的出现,是和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发展分不开的,尤其和当时的政治统治,知识分子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密切关系。魏晋玄学将道家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尤其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传入后经过改造、吸收而形成的中国本土化宗教。因为佛教源于印度,所以佛教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区别的内容,另外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实现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所以,她已经和印度本土的佛教有了一些改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而进一步确立地位,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佛教文化与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联系,相融合、相冲突的过程,可以说,儒、释、道的论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由于佛教源自印度,所以,佛教经典被中国大众接受,经历了一个翻译的工作,这是我们在讲解和学习佛教经典的时候感觉有些隔膜的地方,建议大家在方便的情况下能接触一些研究中国佛学的著作,以加深对本问题的认识。11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和佛、道思想的交流融合中出现的新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具体体现。理学思想以维护封建礼教为旗帜,是五代十国以后时代要求政治思想统一的新要求。理学家探讨了很多新的论题,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新发展,到后来,理学逐渐被统治者接受而日益官学化,则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碍作用。思考题:1.儒家经典有哪些?(四书五经)2.简述董仲舒的理论。3.儒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启示?4.简述老子的政治主张。5.如何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6.简述墨子的学说思想。7.简述道教的基本思想。8.简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一、中国古代的文学及人文精神(一)古代的文学成就和文史典籍(二)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二、古代的艺术及审美意识(一)古代的艺术及其形式(二)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12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教育一、古代的科技及其方法论(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二)古代的科技思维及方法论二、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一)古代的教育(二)古代的考试和科举制度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地域沿革和典章制度一、古代的地域沿革(一)古
本文标题:中西文化史《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5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