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Radiobiology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疗科陈亚林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放射生物学研究的是辐射对生物体作用及其效应规律的一门科学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分为物理阶段化学阶段生物阶段物理阶段10-18—10-12s射线照射路径上的能量释放激发电离化学阶段激发电离化学键断裂自由基形成修复正常分子结构破坏生物阶段分子结构破坏修复酶反应基因变异/癌变DNA不能复制/有丝分裂停止细胞死亡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辐射导致的DNA分子断裂分为两类:直接作用(directeffect)和间接作用(indirecteffect)。直接作用是指射线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使DNA分子发生损伤而导致断裂。间接作用是指辐射可使水分子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作用于DNA分子并使之断裂DNA是放射线对细胞作用最关键的靶微辐射研究显示:用放射线杀死细胞时,单独照射细胞浆所需的照射剂量要比单独照射细胞核大得多。放射性同位素(如3H,125I)掺入核DNA可有效地造成DNA损伤并杀死细胞。受放射线照射后染色体畸变率与细胞死亡密切相关。当特异地把胸腺嘧啶类似物,如碘脱氧尿核苷或溴脱氧尿核苷掺入染色体时可修饰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靶的概念所谓“靶”指的是细胞内对放射线敏感的位点。Lee1946年在他的“辐射对活细胞作用”一书中,创立了靶的概念,认为辐射的生物效应是由于放射线击中了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内对射线敏感的特定区域并使之电离的结果,并将这个敏感区域形象的称为“靶”。DNA单链断裂单链断裂的修复过程是受酶控制的TTCDNA双链断裂染色体断裂一般认为,引起DNA损伤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是DNA的双链断裂。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验中发现辐射引起的单链断裂可以大部分得到修复,而双链断裂不易修复,且修复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修复差错TCA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存活:经射线照射后,细胞仍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称为细胞存活.如没有无限增殖能力,即使形态完整,有有限分裂能力,但不能传种接代,也称为细胞死亡.哺乳动物细胞存活曲线横坐标表示剂量,按线性标度绘制,纵坐标表示存活率,按对数标度绘制哺乳动物细胞存活曲线D0(平均致死剂量,meanlethaldose)D0=1/k,K为直线的斜率.它表明,杀死63%的细胞所需的照射剂量.D0值越小,细胞越敏感.哺乳动物细胞存活曲线Dq值(准阈剂量,quasithresholddose)代表存活曲线的肩宽,也称为浪费剂量.表示:开始照射到细胞呈指数性死亡时所“浪费”的剂量.SF2:为用2GY单次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作为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指标之一.细胞存活曲线的临床意义1:研究各种生物效应与放射剂量的关系.2:比较各种因素(氧﹑放射增敏剂﹑化学药物﹑放射保护剂﹑不同射线﹑以及其他物理因素)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生物剂量生物剂量是指对生物体放射反应程度的测量.它与物理剂量不一致.因为剂量率不同,生物效应不一样.线性二次模式线性二次模式(Linerquadraticmodel,LQ)电离辐射作用于靶细胞并造成该细胞的损伤由α和β两个损伤概率复合而成.单击致死,损伤与吸收剂量成正比,用α表示.多击致死,损伤与吸收剂量的平方成正比,用β表示.线性二次模式S=e–n(αd+βd)S:存活比例.e:自然对数的底.d:分次剂量n:照射次数αβ为系数.2线性二次模式-LnS=n(αd+βd2)=nd(α+βd)=EE:生物效应.nd=D,d:分次剂量E/β=nd(α/β+d)总生物效应(Totaleffect,TE),单位为(Gy)2.线性二次模式E/α=D〔1+d/(α/β)〕E/α为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BED),单位为Gy.它代表:整个分次照射或低剂量连续照射过程的生物效应.线性二次模式LQ的临床意义1:预测剂量分割方式的生物效应,而提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低分割等照射方式.2:不同剂量分割方式的等量转换n2d2〔1+d2/(α/β)〕=n1d1〔1+d1/(α/β)〕D2/D1=1+d2/(α/β)/1+d1/(α/β)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细胞周期时间(cell-cycletime),也称为有丝分裂周期时间,是两次有效的有丝分裂之间的时间M有丝分裂期G1G2SDNA合成期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有丝分裂期细胞或接近有丝分裂期细胞是放射最敏感细胞晚S期细胞通常具有较大的放射抗拒性若G1期相对较长,G1早期细胞表现相对辐射抗拒,其后逐渐敏感,G1末期相对更敏感G2期细胞通常较敏感,敏感性与M期相似肿瘤的增殖动力学描述肿瘤生长的一些参数潜在倍增时间(potentialdoublingtime,Tpot)是一个理论值,假设在没有细胞丢失的情况下肿瘤细胞群体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决定因素: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例肿瘤的增殖动力学描述肿瘤生长的一些参数细胞丢失因子(celllosefactor)细胞丢失因子=1-Tpot/TdTd:Tumorvolumedoublingtime肿瘤的增殖动力学人类肿瘤典型的动力学参数细胞周期:约2天生长因数:约40%丢失率:约90%癌细胞潜在倍增时间:约5天体积倍增时间:约60天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根据正常组织的不同特性和对电离辐射的不同反应,将正常组织分为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两大类早反应组织(Earlyrespondingtissue)细胞更新快,放射后的损伤很快会表现出来,这类组织α/β比值较高(10),损伤后以活跃的增殖来维持组织中的细胞数量.如:粘膜上皮、骨髓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Laterespondingtissue)细胞更新慢,数周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也不进行自我更新,如神经细胞,放射后的损伤很晚才表现出来,这类组织α/β比值较小(3).在临床上应根据早晚反应组织的特点,安排合适的总剂量、总治疗时间和分次剂量,特别保护晚反应组织早晚反应组织的差别组织类型生存曲线的α/β比值对分次量大小的敏感性对治疗总时间的敏感性早反应组织高+++晚反应组织、低++++0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敏感性相对敏感性正常组织肿瘤控制剂量高度敏感淋巴组织、胸腺、造血组织、性腺、胃肠上皮、胚胎组织淋巴网状内皮系统的肿瘤、胚胎性肿瘤30-40Gy/3-4W中度敏感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皮肤上皮(毛囊、皮脂腺)、口咽复层上皮、小血管和淋巴管、唾液腺、肾、肝、肺等上皮各种组织器官的鳞状细胞癌60-70Gy/6-7W低度敏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包括性腺内分泌细胞)、心脏各种组织器官的一般腺癌等70-80Gy/7-8W不敏感肌肉组织、骨与软骨组织、结缔组织各种肉瘤及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等≧80Gy4Rs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周期内细胞时相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withinthecellcycle)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Theoxygeneffectandreoxygenation)再群体化(Repopulation)细胞放射损伤的类型亚致死损伤(sublethaldamage),潜在致死损伤(potentiallethaldamage)致死损伤(lethaldamage)。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亚致死损伤是指受照射以后,细胞的部分靶而不是所有靶内所累积的电离事件,通常指DNA的单链断裂。亚致死损伤是一种可修复的放射损伤,对细胞死亡影响不大,但亚致死损伤的修复会增加细胞存活率。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潜在致死损伤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若在照射后置于适当条件下由于损伤的修复又可存活的现象。但若得不到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则将转化为不可逆的损伤使细胞最终丧失分裂能力。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致死损伤受照射后细胞完全丧失了分裂繁殖能力,是一种不可修复的,不可逆和不能弥补的损伤。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ofradiationdamage)一.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的修复是一专业术语,指假如将某一既定单次照射剂量分成间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时所观察到的存活细胞增加的现象。1959年Elkind发现,当细胞受照射产生亚致死损伤而保持修复能力时,细胞能在3小时内完成这种修复,将其称之为亚致死损伤修复。为增加正常组织的损伤修复,两次照射之间应间隔6小时以上.影响亚致死损伤修复的因素放射线的性质低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有亚致死损伤和亚致死损伤的修复,高LET射线照射后细胞没有亚致死损伤因此也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细胞的氧合状态处于慢性乏氧环境的细胞比氧合状态好的细胞对亚致死损伤的修复能力差。细胞群的增殖状态未增殖的细胞几乎没有亚致死损伤的修复等。密度抑制的平台期细胞的X射线细胞存活曲线二.周期内细胞时相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WithintheCellCycle)离体培养细胞实验表明,处于不同周期时相的细胞放射敏感性是不同的,总的倾向是S期的细胞(特别是晚S期)是最耐受的G2和M期的细胞是最放射敏感的。可能的原因是,G2期细胞在分裂前没有充足的时间修复放射损伤。细胞周期再分布的意义一般认为,分次放射治疗中存在着处于相对放射抗拒时相的细胞向放射敏感时相移动的再分布现象,这有助于提高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如果未能进行有效的细胞周期内时相的再分布,则也可能成为放射抗拒的机制之一。三.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Theoxygeneffectandreoxygenation)氧效应人们把氧在放射线和生物体相互作用中所起的影响,称为氧效应。实验表明,氧效应只发生在照射期间或照射后数毫秒内。随着氧水平的增高放射敏感性有一个梯度性增高,最大变化发生在0-20mmHg氧增强比把在乏氧及空气情况下达到相等生物效应所需的照射剂量之比叫做氧增强比(OxygenEnhancementRatioOER),通常用OER来衡量不同射线氧效应的大小。氧增强比(OxygenEnhancementRatio.OER)OER=D0乏氧细胞D0有氧细胞肿瘤乏氧和乏氧细胞首先指出实体瘤内有乏氧细胞存在是在1955年,由Thomlinson和Gray根据他们对人支气管癌组织切片的观察提出的。有活力组织的厚度为100-180微米,当肿瘤细胞层的厚度超过氧的有效扩散距离时,细胞将不能存活。那些处于即将坏死边缘部位的细胞但仍有一定活力的细胞称为乏氧细胞。乏氧细胞的再氧合直径1mm的肿瘤是充分氧合的超过这个大小会出现乏氧。再氧合如果用大剂量单次照射肿瘤,肿瘤内大多数放射敏感的氧合好的细胞将被杀死,剩下的那些活细胞是乏氧的。因此,照射后即刻的乏氧分数将会接近100%,然后逐渐下降并接近初始值,这种现象称为再氧合。四.再群体化(Repopulation)损伤之后,组织的干细胞在机体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恢复组织原来形态的过程称做再群体化。再群体化的概念也用于肿瘤,但涵义有所不同。照射或使用细胞毒性药物以后,可启动肿瘤内存活的克隆源细胞,使之比照射或用药以前分裂得更快,这称之为加速再群体化(acceleratedrepopulation)。单次20GyX射线照射后大鼠移植瘤肿瘤消退和再生长的总生长曲线。值得重视的是,在这段时间里肿瘤还在明显皱缩和消退着,而存活克隆源细胞的分裂数目比以前更多更快。加速再群体化在临床上,人的肿瘤也存在着相似现象。人肿瘤干细胞的再群体化在开始治疗后的28天左右开始加速。因此每天增加0.6Gy是需要的,以补偿加速再群体化所损失的效益。再群体化受照射组织的再群体化反应的启动时间在不同组织之间有所不同。放射治疗期间存活的克隆源性细胞(ClonogenicCell)的再群体化是造成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及肿瘤之间效应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常规分割放疗期间,大部分早反应组织有一定程度的快速再群体化。而晚反应组织由于它的生物学特
本文标题: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