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问题简答
用心爱心专心1《桃花源记》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桃花源记》中桃花林景色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9、《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具体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桃花源开——再寻桃花源。本文的顺序是:时间顺序10、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11、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1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4、从本文的主题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古义和今意分别是什么?世外桃源古义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今义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1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6、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陋室铭》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陋室铭》中主旨句(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惟吾德馨。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陋之有?7、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的写法8、陋室主人与《爱莲说》中“隐逸者”和“花之君子者”有什么异同?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花之君子者”都远离世俗,都是隐者。“花之君子者”则身在世俗又高于世俗。9、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目的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11、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从反面表现作者情趣高雅。用心爱心专心212、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贤自比,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4、《陋室铭》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话,突出了“惟吾德馨”的主旨。《爱莲说》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爱莲说》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5、《爱莲说》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6、《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爱莲说》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10、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人。(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端正;不拘繁文苟礼,美名远扬,独立自主,不可亵渎。1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写陶渊明爱菊和写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喜欢莲花,写写陶渊明爱菊是正面衬托,写世人爱牡丹是反面衬托,都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13、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14、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作者“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核舟记》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鲁直”是他的好友即诗人黄庭坚。2、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部分是第①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二部分是第②——⑤段,详述核舟之“奇巧”。(这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第三部分是第⑥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3、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体积小(2)所刻内容多(3)构思巧⑷刀法精4、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4、《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用自己的话表述)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用心爱心专心36、《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7、《核舟记》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8、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暗示了是苏轼在泛舟赤壁,以此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9、《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意图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10、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大道之行也》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答: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是指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都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阶级社会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纲领)是什么?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本文是从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联系?①“世外桃源”是在“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②桃花源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具体表现。③桃花源内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大同社会”的“讲信修睦”一致。《三峡》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三峡》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三峡》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三峡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问题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