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1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声学部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类比法:水波——声波4.声速:声音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15℃时的声速为34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钢铁中声速为5200m/s5.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应用:回声定位6.声速公式:v=ts;s——路程,v——速度,t——时间7.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耳听、骨传导8.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要有声源(发声体);b、要有传播的介质;c、不能离声源太远;9.双耳效应:人耳根据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强弱不同等确定声源的方位10.耳聋的分类:神经性耳聋(不易治疗)、传导性耳聋(可以治疗,可以借助骨传导)11.声音分类:乐音、噪声12.乐音三要素:音调——频率——赫兹;响度——振幅——米响度——距声源的距离音色——材料种类、结构13.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14.噪声的等级:0分贝(dB)——人的听觉下限(不是没有声音)70分贝(dB)——干扰谈话90分贝(dB)——可以造成危害150分贝(dB)——瞬间使人鼓膜出血,完全丧失听力15.噪声的减弱:a、声源处减弱;b、传播途中减弱;c、人耳处(接收处)减弱16.声的作用:a、传递信息;b、传递能量17.人耳的听觉特性: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18.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破碎能力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声波方向性特点: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第二章光现象19.光源:能够(正在)发光的物体。分类:天然光源、人造光源20.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1.日食: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往地球的光月食: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往月球的光22.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理想)模型法——用几何射线表示光线或光束23.光速:真空中为C=3×108m/s=3×105km/s;水中:43C;玻璃中:32C24.反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可以发生反射225.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6.反射分类: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不平行;任何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7.几乎所有的光学现象(反射、折射、色散、散射、双折射等)中,光路是可逆的。28.平面镜:a、作用:改变光路、成像;b、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c、成像特点:物体与像一样高、一样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简称“等大、等高、等距、垂直、正立、虚像、对称”)29.像的分类:实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又会聚相交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接收。虚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发散出去,其反向延长线会聚相交形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接收。30.面镜的分类:平面镜、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组合面镜31.折射的原因: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2.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33.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光线由传播速度快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慢的物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4.正入射:在反射和折射中,入射光线沿着法线射向界面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折射角=反射角=入射角=0°35.同种不均匀的透明物质可以看作许多种均匀的透明物质;如:不均匀的空气36.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37.色散的原因:同种透明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偏折本领不同(或认为“不同色光在其中的速度不同”)38.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此七种色光不能在分称为单色光;白光(太阳光)由此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称为复色光或认为: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39.光的三原色(也称为“三基色”):红光、绿光、蓝光(此三种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得到,此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合成其他全部色光);等比例混合三原色光为白光40.透明物对光的作用: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或理解为“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通过,其余色光被它吸收”。2)无色透明物体能让所有色光通过。41.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或理解为“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其余色光被它吸收”。2)白色物体能反射任何色光。3)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几乎不反射任何色光。42.颜料的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等比例混合为黑色。43.红外线的显著特征:热效应344.紫外线的特征:1)化学作用强2)强烈的荧光效应3)生理作用强45.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均为一种看不见的光波,也是电磁波。46.散射:细小颗粒对光的反射47.大气对光的散射的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红光等波长较长的光能传播得更远,而蓝光、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48.透镜分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叫做会聚透镜用表示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叫做发散透镜用表示49.相关概念:主光轴(主轴)、光心、平行光、焦点(F)、焦距(f)焦距长短——是折光本领大小的标志。450.实验研究方法之二:(理想)模型法将光束理想化为光线,再将光线用几何学中的带箭头的直线或射线表示。其中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轨迹,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5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焦点3)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平行于另一侧的主光轴5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一侧的虚焦点3)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射去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另一侧的主光轴平行53.照相机:结构:镜头为一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原理:远处的物体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使用:要使像变大,镜头要往前伸靠近物体,同时使暗箱(底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长;要使像变小(扩大拍摄范围),镜头要往后退缩远离物体,同时使暗箱长度变短。54.投影仪:结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原理:在屏幕(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5.放大镜:实质: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原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使用:让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以内,越靠近透镜,所成的像越小;越远离透镜,所成像越大。56.实像和虚像的区分:实像: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会聚相交形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虚像: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反向延长后相交形成的,不能够用光屏接收57.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准备: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成一条直线依次排放在光具座上;并保证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规律:物距u像的特征像距v像的位置应用正/倒大/小实/虚u=∞成一个光点(或最小的倒立、缩小的实像)v=f异侧生火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异侧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异侧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异侧投影仪、幻灯机u=f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v=∞平行光源uf正立放大虚像v为负同侧放大镜规律简记: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位于异侧倒,虚像位于同侧正。58.眼睛:明视距:人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正常人的明视距为25cm;近视5眼的明视距小于25cm;远视眼的明视距大于25cm。近点:正常人的近点为10cm。晶状体与角膜的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单独作用也相当于一个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晶状体的焦距调节,使得远近物体都可以成像于视网膜上。59.近视眼:原因:1)晶状体太厚(或者说“晶状体太凸”“晶状体突起程度太大”)2)折光本领太强3)眼球前后距离太长现象:远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矫正:1)佩戴“凹透镜”眼镜2)激光治疗近视(实质为将角膜“加工”为一个凹透镜)。60.远视眼:原因:1)晶状体太薄(或者说“晶状体太扁平”“晶状体突起程度不够”)2)折光本领太弱3)眼球前后距离太短现象:近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矫正:佩戴“凸透镜”眼镜。远视眼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体(由于老年人肌肉调节功能变差),所以也称为老花眼。61.眼镜度数:焦度:Φ=f1;f——单位为米(m)度数:n=100Φ=f100;凸透镜为正度数,凹透镜为负度数。62.显微镜:目镜、物镜——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公式为m=m物m目63.望远镜:分为反射式和折射式折射式望远镜:结构说明:目镜、物镜各都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目镜的焦距较长,物镜的焦距较短。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于焦点附近(相当于将无穷远处的物体拉近)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64.视角:观察物体清晰程度的象征;视角与“物体本身大小”、“物体与眼镜的距离”有关。6第四章物态变化65.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温度计66.温度计:作用:测量物体的温度(常见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液体的温度)。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测温物质为“液体”的温度计的原理)。分类:按用途分为: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高温计、光测高温计、蒸汽压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结构:测温物质、玻璃泡、细管(对液体体积膨胀起放大作用,细管越细温度计灵敏度越高)、玻璃外壳(起保温隔热作用)及刻度。(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还有一个缩口)。67.温度计的使用: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2)估计被测物体(液体)的温度。3)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4)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温度计中的凸液面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相平。特别注意:体温计用前要甩几下。68.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沸水的温度是100度,0度与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写作1℃;℃为摄氏度的单位符号。69.温度读法:18℃读作:18摄氏度-23℃读作:负23摄氏度或零下23摄氏度70.温度计读法的差异:平视:读数准确仰视: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小俯视: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大71.宇宙中的最低温度:-273.15℃;此温度也叫绝对零度;开氏温度的起点。72.热力学三大温标体系:摄氏温标(“摄氏温度标准”的简称)、开氏温标、华氏温标;即常说的“摄氏温度、开氏温度、华氏温度”。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K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F=59t+32;单位:华氏度,符号:℉73.物质的存在形式(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所以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74.温度差的存在是自然条件下热量交换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然条件下物态变化的前提条件。75.熔化: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2)关于定义的说明:物质初始状态是固态,末状态是液态3)实验装置:7A.名称:水浴加热法B.优点: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C.装置图:注意事项: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32;火焰分为三层,外边一层淡黄色、第二
本文标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86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