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网: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网络阶段开始[战略防御]相持胜利[战略反攻]时间1937.7—1938.101938.10—1945.81945.8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武汉、广州毛泽东发表《对日冠的最后一战》日军方针速战速决“七七”事变→占平津→全面进攻。北方:三路进攻;南方:占上海,威逼南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8月15日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国民政府路线方针片面抗战路线“亡国论、速胜论”汪:叛国,1940…蒋:动摇—1939.1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接受日本投降,抢占胜利果实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中共方针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战游击抗战持久抗战对汪:声讨对蒋:以斗争求团结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对日:百团大战根据地:建设、七大号召进行全国性反攻,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敌后战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反对日军“大扫荡”敌后战场进行战略反攻[阶段特征]1、四条线索⑴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破坏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⑶国民党抗日态度的变化⑷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抗日斗争2、基本特征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⑵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⑶就其历史地位而言,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大、时间长、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反侵略战争,也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获得最后胜利的战争精品教学网、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作用抗日战争是世界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长达14年,远远超过英法美苏等国参战时间,这是世界上发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蒙受了最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据日本研究,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居世界各交战国的首位,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总数的40%,中国武装部队伤亡323万人,是美苏法三国伤亡总数148万人的二倍多。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部分日本陆军,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共51个师团,在中国35个,派往太平洋地区只有10个师团。中国军民歼灭日军的数量大大超过苏美英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歼敌数量的总和。中国抗日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苏联,与德国会师西伯利亚的企图;迟滞了日本“南下”,粉碎了德日会师印度洋的打算。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伟大贡献。抗日战争极大地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后方力量和提高了中共的威信。也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的腐朽无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有力的铺垫。抗日战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五大国之一,许多不平等条约在战争中被废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为艰苦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社会发展程度,武器装备的差别都非常悬殊,因而也决定了抗日战争牺牲重大和持久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抗战必然要把游击战争上升到战略地位。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既合作又斗争,合作是主要的,斗争是次要的。双方都把斗争范围局限在统一战线的范围内。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帝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杨尚昆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振兴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胜利,创建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4、抗日战争中先后形成了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既互相配合,又矛盾斗争。在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初建,敌后战场方在开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迅猛发展,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但正面战场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其规模之大,作用之巨,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史上首屈一指。而正面战场的多次会战,其规模之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少见的。从中日双方出动的兵力看,淞沪会战100万,徐州会战75万,武汉会战145万,长沙会战50-60万,国外只有莫斯科会战等少数几次战役能与之相比。因此,对正面战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5、“一条路线,六个区别”“一条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抗日是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利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它有抗日的一面,符合人民利益,因而得到人民的一定支持;它有反人民的一面,因而遭到人民的反对。国民党执行的一条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来抗战,不发动群众,限制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造成了国民党战场的严重失败。“六个区别”:精品教学网⑴对日态度上,“八·一三”事变前后的区别。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避战求和,放弃东北大好河山。后来在上海和长城等地作进一些抵抗,在军事上做过一些准备,如构筑长江前沿的国防工事等,但重点放在“剿共”,对日本侵略力求妥协,仍寄望于国联和美国“调停”,对民众的抗日运动则加以压制。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在广大爱国军民的压力下,国民党中央政府不得不同意结束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是一大进步。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在华北发动大规模侵略,国民党对日态度又有一定转变,但仍然是犹豫,勉强“应战”。“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已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生存,威胁到长江流域英美的利益,在广大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终于跨出了全面抗战的一大步。同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精锐主力部队在淞沪等地组织会战。“八·一三”事变是国民党对日态度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国民党一面抗战,一面仍未放弃求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决定了它的动摇性。⑵对日态度上,太平洋战争前后的区别。武汉沦陷后,日本的诱降,国民党内部加剧分化。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一面抗战,一面求和。太平洋战争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单纯抗战的局面结束,国际形势逐渐对国民党有利,这时国民党依赖美援抗日,停止求和。抗战末期,军事形势对日本很不利,这时国民党与日本勾结是为了反共,为了夺取胜利果实,已经不是为了求和。⑶对日作战上抗战前期与后期的区别。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1937.7.7芦沟桥事变到1938.10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抗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抗战前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会战,给敌人以较大打击,光在上海,就抗击三个月,粉碎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抗战后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壮大,随着日军对正面战场进攻的中止,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太平洋战争后,敌后战场斗争异常激烈,而正面战场战局每况愈下,国民党对内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对外依靠美援,坐待胜利。像抗战初期那样规模巨大、有声有色的大会战已很少出现。随着国民党政治经济日益腐朽,其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除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鄂西常德会战和衡阳战役打得较好外,正面战场成绩很糟。以致之后出现了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成为名副其实的“丧师失地,一溃千里。”⑷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与下级官兵的区别。由于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国民党下级军官英勇作战,涌现出一大批抗日英雄,如芦沟桥抗战中的金振中、沈忠明,淞沪会战中的姚子青、阎海文、谢晋元,但是国民党上层十分腐朽,许多官僚将军偷生怕死,享乐腐化,借抗战之机大发“国难”财。⑸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区别。汪精卫集团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日派,一贯散布“亡国论”。1938,汪精卫公开投敌,充当汉奸,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蒋介石集团代表英美利益,与日本存在矛盾,有抗日的一面。尽管其时常动摇,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坚决要求抗日的压力下,经历西安事变,又有汪精卫前车之鉴的蒋介石,毕竟没有步汪精卫后尘,素有“亲日”之称的何应钦也没有投敌。黄埔系军人,除方先觉外,叛国投敌者为数甚少。蒋介石曾对德国驻华公使陶德曼说:“如果他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条件,他的政府一定会被公众舆论的浪潮冲垮。”胡绳指出:“和向敌人投降的汪精卫不同,国民党主要领导者一直没有放下抗战的旗帜。”尽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两条战线斗争激烈,但由于蒋介石集团没有放下抗战的旗帜,统一战线仍能保持八年未精品教学网破裂。⑹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抗战派与顽固派的区别。顽固派如何应钦、顾祝同、胡宗南、朱怀冰、韩德勤等,他们大多数掌握实权,抗战不力,反共积极。抗战派如冯玉祥、张治中、续晚亭等一贯主张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此外,众多的中间派,他们爱国,要求抗日,不赞成顽固派排除异己的所作所为,因此顽固派在统治集团内部也不得人心。[重点阐释]1、抗战时期的三种区域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控制抗日的主战场不断发展壮大国统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民党控制对抗日作出贡献日益缩小沦陷区殖民地日伪军控制斗争对象最后被消灭精品教学网、中共的抗方针A、战略防御阶段:⑴全面抗战: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⑵游击抗战: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⑶敌后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总后方,最西]八路军:115师[晋察冀]、120师[晋绥]、129师[晋冀豫、冀鲁豫]新四军:苏南[江南,陈毅]、皖东[江北,张云逸]⑷持久抗战:1938.5《论持久战》[为抗战指明了方向]B、战略相持阶段:⑴针对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对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给予坚决的回击。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继续维持与蒋介石的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⑵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⑶1945年春,召开“七大”,确定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1.3中央党校的张如心首先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1943年,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名词。]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⑴动力:“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激化,“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动力。⑵形成:国共十年对峙后期初步形成:①1935年“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②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战初期正式形成:①中共‘七·八’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②“八·一三”事变后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③8.25,红军接受改编,两党首先在军事上实现了合作。④1937.9.22,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精品教学网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反蒋抗日”[“九·一八”事变---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逼蒋抗日”[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联蒋抗日”[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本文标题:人教版历史高一年级《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9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