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学习纲要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学习纲要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基本内涵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为保障,着力缩小学校和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二)重要意义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四)基本目标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2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二、学校标准化建设(一)主要背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将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因此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全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落实新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当地安全、坚固、让群众放心场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基本内涵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建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满足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的基本要求,合理确定校舍建设标准,全面提高学校建设水平,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一套建设标准。(三)实施步骤各市、县(市、区)应根据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工作三类地区的划分,至2012年,37个一类县(市、区)应实现本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所有义务教育阶3段学校应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同时启动二、三类县(市、区)部分地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至2015年,31个二类县(市、区)实现本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至2017年,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步,19个三类县(市、区)实现本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三、实施素质教育(一)主要背景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二)内涵1.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2.⑴“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⑵“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⑶“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4为先;⑷“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⑸“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⑹“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⑺“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⑻“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3.重大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四、教师校际交流(一)主要背景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我省“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二)基本内涵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三)实施要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县域内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编制5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为统筹配置师资、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奠定基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应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先实行分片区交流,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薄弱学校,形成若干个片区,在片区内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机制,逐步扩大教师校际交流范围。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列为应交流对象,每年交流人数原则上为应交流对象的10%左右;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5年)的校长原则上也要进行交流。应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交流。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指导性交流、岗位竞聘交流、个人申请交流、校际协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五、小片区管理(一)主要背景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是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群众集中反映的城区“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二)基本目标将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6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实施要领建立对小片区的统一考核机制是实施小片区管理的前提条件。在小片区管理中,应以片区内的龙头校校长为组(片)长、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组成片区的管理小组,其组(片)长既是牵头人和组织者,也是片区内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教育局应赋予片区管理小组统筹片区学校教育资源、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测评价的职能。对城区学校的绩效考评,也应以片区为基本单位,实行片区所有组成学校统一评价、捆绑考核,对于组(片)长履行职责的情况要重点进行的考核评价。片区管理小组要制定片内学校强弱帮扶、“扬峰填谷”实施计划,并落实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推动片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六、教育投入“三增长”内涵: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即: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七、特殊教育(一)重要意义特殊教育是一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把特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范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7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合法权益。办好特殊教育,真正体现了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公平得以实现的标志。提高特殊人群的素质,对于促进国家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就读与管理:1.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随班就读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撑,构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和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切实保障6-14周岁三类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启智学校应积极取得残联部门、计生部门、街道社区干部的支持,做好适龄残疾儿童的摸底造册工作3.三类残疾学龄儿童人口中智残儿童可以入读各城区公立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视残儿童、听残儿童建议申请入读三明市聋哑学校。4.残疾儿童的筛查、鉴定结论等档案资料应由有关学校教导(处)管理,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得扩散。八、规范办学行为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办学行为“五规范”主要内容是:(一)规范课程设置。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必须全面执行。各地要按照编制标准配齐配强各科教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尤其要严格执行8科学、艺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课程及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课时规定,并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因条件暂不具备无法落实课程方案的学校,要及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2012年底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创造条件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坚决纠正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比赛、竞赛。学校课程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二)规范作息时间。各校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省颁课程计划及市局颁发的中小学校历,严格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初中每周34课时,小学每课时40分钟,中学每课时45分钟;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7小时,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各学科作业精选,老师有布置的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学校和教师不得违反规定占用节假日和休息(含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坚决纠正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错误做法。(三)规范评价考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试题难度。义务教育阶段每学期实行期中、期末两次学科考试,各学科考试及格率均应达到80%以上,全科及格率应达70%左右。小学阶段应取消百分制,逐步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不得组织全县统一考试,不得借教学质量监测之名组织区域性、全科性统考,以及对学校或学生进行排名。各地、各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升学率为标准进行排名。(四)规范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不9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不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严
本文标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学习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0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