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4单元教案
12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课题: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4页以及第63页的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3.通过操作,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意义。2.单位“1”的含义。3.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1”在这里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有2只猴子,它们摘了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觉得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学生回答结果。师利用电脑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2.师:后来,它们又得到一个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应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33.师:你对分数有什么了解?4、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认识单位“1“。(1)动手操作。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21来表示。现在,请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它的21是多少。①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如绳子、棋子等,动手操作。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③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2)全班反馈,集体交流。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21的。学生说明的内容可能有:①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的数。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的数。③把n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的数。(3)观察分析。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上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表示214不同点:有的用纯子表示,有的用圆表示……说明:我们可以把一条线段,一个圆或一些物体看成单位“1”。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2.分数的意义。(1)说一说41的含义。(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3)归纳分数的意义。板书呈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3.认识分数单位。①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②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两份是这堆棋子的)()(。③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5份是这堆棋子的)()(。④把18个棋子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这堆棋子的)()(,8份是这堆棋子的)()(。(2)完成课本第62页的“做一做”。(3)说明分数单位。①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②学生说分数单位③要求学生说出做一做中其他几个分数单位。5四、检测课后反思:通过本课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加之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们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明确而正确的认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第二课时:课题:分数与除法教学内容:教材65页的例1和例2以及教材第67页练习十二的第1-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具准备:三个同样大的圆片、剪刀等。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1.复习旧知。(1)85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口算下列各题。①4个51是()②3个81是()③75里有5个()6④43里有3个()⑤94里有()个()⑥85里有()个()。2.引入。师:请你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8÷94÷7学生计算后,会发现除不尽,当学生请示商是否用近似数(或小数)表示时,师要求商不能用近似数表示。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为难,结果不知表示。师:应该怎样表示这种算式的计算结果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们就会很快地说出得数。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学习讨论。(1)出示书本第65页的例1。(2)提出问题。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3)学生讨论。(4)汇报讨论结果。2.动手操作。(1)出示课本例2(2)提出问题: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学生动手分一分。7(4)学生汇报动手操作结果。(5)算式表示:3÷4=433、发现规律。请学生观察算式:1÷3=313÷4=43师: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板书: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关系:a÷b=ba(b≠0)想一想:为什么b≠0?四、课堂活动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四、当堂训练课后反思: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际操作,教师的点拨,学生们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课后练习的训练,加深了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较好。2.真分数和假分数第一课时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内容:教材69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8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2.能将分灵敏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教学重点:真分数与假分数和区别。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2.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包含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435298103100113.填一填。3÷4=)()(8÷11=)()(()÷()=2713()÷()=1311()÷()=20941÷50=)()(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真分数的意义。(1)实物投影呈现下列图形(2)用分数表示出各图的阴影部分。(3)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4)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这些分数都比1小)(5)明确真分数的意义。9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6)练一练:下面的分数是不是真分数?①下面的分数是不是真分数?8194531001315②请你写出三个真分数,并与同桌交流。2.假分数的意义。(1)实物投影呈现下列图形(2)用分数表示出各图的涂色部分。①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样表示。②同学之间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各分数。(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5)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6)明确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7)练一练①下面哪些分数是假分数?哪些分数是真分数?5/58/77/33/710/910/10②请你写出三个分母是4的假分数并与同桌交流。10四、当堂训练课后反思:通过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们了解掌握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如何区分它们,教学效果很好。第二课时:课题: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71页例4教学目标:1.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2.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教学重点: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学具准备:圆形纸片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出示自学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认识带分数。(1)出示教材70页例3的插图。(2)问:小刚说,他吃“一个半”。“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11(3)说明带分数的意义。①画图表示。1+21②写法、读法。写作:1+21读作:一又二分之一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吗?(143、221)③说明定义像1+21、143、22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④写一写,读一读。2.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1)假分数化成整数。(2)假分数化成带分数(3)小结。四、当堂训练(学案)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们探究、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们了解掌握了假分数和真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知道它们互化的依据及方法,教学效果良好。但个别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较慢,需加强学习。3、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课本75页的例1,76页的例212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具准备:三张一样大的正方形纸、色笔等。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6598157100232.商不变规律。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分数的基本性质。(1)出示课本第75页的例1。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把它们平均分,并涂上颜色,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电脑呈现下图:(2)学生拿拿学具,按照要求动手操作。(3)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说一说,各分数表示的意义.13(4)比一比。让学生比一比涂色的部分,或将涂色的部分剪下来,叠在一起,看一看它们的大小。师:一个是整张的21,一个是整张纸的42,一个是整张纸的84,为什么是相等的呢?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呢?21=42=84(5)分析比较,探索规律。(6)写一写。教师:你能不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7)归纳规律。(8)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的联系。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1)出示课本76页的例题2。(2)认真审题,弄清题意。①分母都变成12;②分数的大小不变。(3)想一想:怎么化,根据什么?(4)即时训练。43=24)(3=()()65=)()(65=)(153224=83224)(=)()(279=)()(279=3)(四、当堂训练14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比较、分析,观看课件,加之自主探教师的适当点拨,使学生们了解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第一课时课题: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教材79页的例1,教材81页的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教学重点:公因数的求法。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12的因数有:。16的因数有:。2、学生汇报填写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三、检查自学情况1、最大公因数。(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教师:现在有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若干种,你想选择哪一种地砖,为15什么?条件:使用整块瓷砖。实物投影呈现地砖种类:边长1dm边长2dm边长3dm边长4dm边长5dm边长6dm(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①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1种或多种瓷砖,老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②学生在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小组汇总选择结果。③全班反馈。可以选择边长1dm、2dm、3dm、4dm的正方形瓷砖。原因:只有这3种瓷砖,才符合条件。即铺满贮藏室的地面,使用的瓷砖都是整块的。实物投影呈现可使用瓷砖,删除不可使用瓷砖。(3)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①师:请你观察1、2、4这三个数字,想一想,它们与16和12有什么联系?学生不难发现1、2、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或者说,用1、2、或4去除12和16,商都是自然数。②师:1、2、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我们把它们叫做12和16的公因数。师:在公因数里有没有一个最大的?是什么?学生:有一个,是4.教师: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4)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2、求最大公因数。师:应该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1)出示教材第81页教学例题2.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2)学生思考,交流各自的方法。(3)学生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四、训练课后反思:学生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4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1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