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家长签字: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测试一、看拼音写词语(15分)sōusuǒjūnyúnyǐnbìxuǎnzéhénjìzhùzháihuáiyíjīngmìkòngxipiāoyíyǐncángchóngdiésuìdàotuījiàndīàn二、辨字组词(10分)蜡豪燥浑匀腊毫躁辉勺狠铺占病折痕捕粘柄拆三、多音字注音组词(8分)朝铺占折据削难扎四、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6分)寐以求不乐不解疲惫吞咽骨瘦将比随而心机不安注意如添翼五、选词填空(5分)(一)幸运幸福小钱是()的,大家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使小钱再次拥有了()的生活。(二)不仅……还……只要……就……因为……所以……1、走搭石的人们,()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2、王红同学()自己学习好,()能主动帮助同学。3、()弟弟学习认真,()老师表扬了他。六、判断对错及修改病句(“√”,或“×”并修改)(4分)1、爬山虎是一种动物。()2、蟋蟀是用前足、后足和钳子来建造住宅的。()3、他总是经常这样和别人开玩笑。()4、上课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讲。()第二部分阅读测试一、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16分)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向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者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衔一块带回去,或是同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的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号。如果食物又大又合胃口,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就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圈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划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球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划断,蚂蚁就迷路了。1.下面三个题目,你认为哪个做这篇短文的题目最合适。请你选择一个,在()里打“√”。并把题目写在文段前的横线上。(2分)①蚂蚁“搬兵”()②蚂蚁的趣闻()③蚂蚁认路()2.请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本事——()强烈——()3.根据下列意思,选择相对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分)同心协力招呼①呼唤()②统一认识,共同努力()4.蚂蚁是怎样把食物运回巢去的?请用“”划出有关的句子。(2分)5.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4分)①短文分别从()、蚂蚁传递信号和()三方面介绍了蚂蚁。②蚂蚁认路主要靠,还可以认路。6.第三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划出有关句子。(1分)7.你喜爱文中的蚂蚁?为什么?(3分)二、认真阅读《爬山虎的脚》选段,按要求答题。(16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跟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1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2、“隙”用音序查字法查()。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1.5分)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舒服——()均匀——()拂过——()好看——()4、用“﹋﹋”划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这里把比作。(3分)5、第三自然段作者简要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划出有关句子,再用“△”标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动作词。(4分)6、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二是叶子的方向是,三是叶子在墙上铺得,既没有,也没有。(2.5分)第三部分:习作(20分)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篇想象作文。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人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要求:题目自拟,想象丰富,书写工整,将内容写具体些,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不少于300字.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2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