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浙江人文旅游资源--栾明晖河姆渡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在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内分布着堆积层,最厚处近1米。伴随出土的代表性农具是,出土170余件。稻谷和骨耜的发现对于探讨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家浜遗址:是一个三河交叉的平原,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1959年3月开始发掘。遗址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类为主,鼎形器极少,以牛鼻式器型为陶器特征,陶色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同时,还发掘出大量兽骨、鱼骨和菱等。从出土文物分析,马家浜遗址距今6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学术界称之为马家浜文化。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杭州余杭区临平南苑街道人民广场,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和余杭历史、解读余杭和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城南7公里钱山漾东岸南头的百廿亩村,这一带是太湖流域的冲积平原,漾面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遗址原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村落,距今4700多年,属良渚文化。早在30年代,慎微之先生首先发现并有著述发表。1956年,在河水干涸的浅滩上采获石器数千件。同年3月和1958年3月,又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陶质的鼎、罐、壶、盆、钵等器皿以及纺轮、网坠等纺织工具残件。出土物中还有石质刀、斧、锛、犁等生产工具和稻谷、蚕豆、甜瓜、毛桃、花生等植物种子,从而说明湖州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水平。遗址中出土的残绢片和丝、麻织品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麻织品,证明了湖州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林湖:库区内已发现了120余处青瓷窑址,象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上林湖畔。其中东汉三国时期10处、南朝1处、唐代70处、五代北宋47处,展示了唐宋越窑青瓷从发展、鼎盛直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南浔镇: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交界。水陆交通便捷,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横贯东西,连接上海。面积141.3平方公里。人口11.6万。1991年,南浔名列浙江省l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南浔镇已有近千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近代更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黄狗”的百余家丝商巨富,其所产“辑里丝”驰名中外,成为“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江浙雄镇。西塘,河流纵横,绿波荡漾,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扁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写照。望仙桥始建于宋代,来凤桥、五福桥、卧龙桥等建于明清,已倾听了千年的流水低吟、桨橹浅唱,阅尽了两岸的屋舍变迁、旧事新人;依河而建的街衢,临水而筑的民居,尤其令人陶醉。乌镇,是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方古朴、清雅之地,气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为浙北殷庶之区,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之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乌镇地当水陆之会,四方来水,争流竞秀,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绕镇而过,镇内河网密布,港汊纵横。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静卧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稝透出水乡的悠悠韵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岸,仙霞岭余脉的龙门山下,古镇90%以上的村民为孙姓,史载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定居于此已有千余年。古镇北依剡溪,龙门溪与剡溪呈丁字相交穿越古镇,周围峰峦四起,围出一带绿野田园。古镇以防御性极强的发散状街巷为骨架,以宗祠、厅堂为中心筑成迷宫般的传统民居聚落,各处精美的民居、厅堂、古塔、古桥、牌坊、寺庙等具有较高的价值。古镇民风淳朴,风俗独特,是体现中国传统宗族传承体系的典型山乡古镇。梁弄: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抗战时期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历史上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李白、皮日休等渚多诗人驻足于此。镇内有五桂楼、宋墓石雕、马蹄形街等历史古迹和浙东根据地纪念馆、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胜迹,自然人文,相得益彰。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市境内,据历史记载,诸葛村的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狮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这种以九宫八卦构思布局的村庄目前在我国的村落中,仅属首例。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3.4万平方米。古屋、古桥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种种精美、巧夺天功。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卢宅:位于浙江东阳县城东门外,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顺六年(1462年),其后又不断修建而成一区规模庞大的住宅群体。全宅占地约5公顷,由十余组按南北轴线布置的宅院所组成。主轴线沿照壁穿过三座石牌坊转折至肃雍堂、乐寿堂而止于世雍堂。住宅周围有河流环绕,通过跨河的九座桥梁而沟通宅内外联系。宅前大道西通东阳城东门。从门前众多牌坊可知,这是一处世代为官的家庭聚居地。郑义门:地处浦江盆地东部郑宅镇内,距县城12公里,面积10.6平方公里,大小景点25处。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郑义门”。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明开国文臣宋濂,从求学主教东明,举家定居,致仕还乡,在郑义门居住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宋审订,至今典籍尚存。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北临杭州湾、长江口、南连闽、粤,为南北转运、补给和海上交通之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自明中叶以来,镇海军民先后经历了抗倭和抗英、抗法、抗日等闻名中外的抗击外敌入侵的自卫战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海防遗址。临海古城墙,总长6000多米,至今三有1500多年。历史上,城墙为临海城区防御外敌和抗洪防洪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成为全国县市一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有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望江门、括苍门等城门城墙和四个瓮城及八个敌台、13只墩台(烽火台)。至今古风犹在,昂首屹立在灵江之滨。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地势险要。山高坡陡,蜿蜒曲折,故有江南八达岭”、“江南长城”之称。桃渚城: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南41公里东海之滨的桃渚镇城里村,东南距海仅10余公里。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桃渚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设置的千户所所城,周长1366米,城高4.5米,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以郎家里、郎德丰、吴宅、柳宅、宗祠、关帝庙等最具代表性。下菰城遗址:地处湖州市南郊12.5公里云巢乡窑头村,为战国时楚春中君黄歇封地。楚考烈工十五年(公元前248)黄歇在此置菰城县,距今已有2200余年。菰城得名于因“城西溪泽我草弥望”,是湖州最早的古城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菰城遗址坐落在一个自北向南倾斜的山坡上,背倚和尚山,东北靠近金盖山。下菰城城垣分内外两重,其中外城略似圆角等边二角形,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大禹陵景区:位于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大禹陵本身是个庞大的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大禹作为中国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百姓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印山越国王陵:位于绍兴市区西南12公里的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南,距书法圣地兰亭约一公里的印山。印山越国王陵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其规模之大,结构之殊,营建之考究,实属罕见。墓依东西向而建,全长100余米,墓坑南北宽20多米,深20多米,四周为陡峭石壁。大墓的主体--木椁呈人字形,通体由长40米,高8米,粗60-80米的巨木结构建成,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宋六陵:位于绍兴城东南约18公里的皋埠镇攒宫村。这里筑有我国南宋时期的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绍陵等六个皇帝的陵墓,所以俗称“宋六陵”。其实它还包括了北宋哲宗皇后孟氏、北宋最后一个皇帝徽宗及南宋皇后与皇室大臣的坟墓,是江南一带规模最大的皇陵区。钱缪墓位于临安市锦城镇东北面的太庙山南坡,占地面积120亩。墓上有大型封土堆,高约9米,长宽各约50米,有华表、石马、石羊和钱王祠。岳王庙:庙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岑下,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南宋隆兴元(1163年),孝宗皇帝赵慎下诏为岳飞昭雪,将岳飞遗体从九曲从祠迁出,以“孤仪”(即一品礼)改葬于栖霞岑下。嘉定十四年,宋宁宗皇帝将岳飞墓傍的《智果观音院》改建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禅寺》,以表彰岳飞的功德。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为官正直清廉,敢于为民请命,兴利除弊。明正统十四(1449),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当了战俘,京师动摇。兵部尚书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拥立英帝之弟祁钰为帝,总领军民抗敌,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天顺元年(1457),英帝复辟,于谦被诬遭害,开处后始得昭雪,遗体归葬故乡,墓侧建旌功祠。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大臣。明末,他组织义军抗击清兵,曾与郑成功部联军入长江,下芜湖,围南京,威震东南。后因力量对比悬殊兵败。清康熙三年(1664)八月,隐居浙东海岛图谋再起时,因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被捕,铮铮不屈,为国捐躯。秋瑾(1879--1907),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因积极组织反清起义而被捕牺牲。1907年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后,初葬于卧龙山麓,是年十二月其生前挚友遵烈士遗愿埋骨杭州西泠桥畔。1908年冬,清政府迫令迁葬。辛亥革命光复后,浙江新政府迎回烈士灵柩,在西泠原墓址重筑。六和塔:又称六合塔,在杭州市区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是中国砖木结构建筑的佼佼者。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越王钱弘俶为镇江潮而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合”就是“天地四方”的意思。太平天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飞英塔:此塔坐落在湖州市区内,是一座奇特的“塔中塔”。该塔原在飞英寺(已毁)西侧舍利塔院内,内塔创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现存石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外塔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7年)重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塔遭雷击而焚于火,因“舍利无恙”,旋即重修,至今石塔中仍有“绍兴二十四年”等题记。外塔亦于南宋端平初(1234)“葺而新之”。元、明、清三代多次修缮。功臣塔:位于临安县锦城镇南面功臣山上,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建。功臣山南麓钱坞垄为钱镠出生之地,此山原名大官山,唐昭宗以钱镠有大功,下诏改名为功臣山。梁贞明元年(915年),钱镠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同时建功臣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筒形楼阁式,平面方形,轮廓比较缓和,继承唐塔遗制。通高2530厘米,分为五层。保俶塔——在葛岭之北宝石山上,吴越王钱俶当朝,深得民心,百姓虑其不永,筑塔于宝石山上以保之,塔名因此而得。另有讹传此塔系寡嫂祈叔平安而建,因此讹称为“保叔塔”,也有误称之为“宝所塔”。还有一说,此塔为吴越王时,吴延爽所建,凡九级,屡建屡废。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足可观赏。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雷峰塔:原建在雷峰山上,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山巅原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与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遥相呼应。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
本文标题:浙江人文旅游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