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六单元教学设计
1第六单元人间真情教学内容:20——24课教学目标:1、认识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人物的高尚品质。3、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互相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5、口语交际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6、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教学重点:目标1、2、3、4、6、教学难点:目标3、5、6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件教学时数: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积累背诵2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二、激趣导入,整体感悟1、谈话激趣入题。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4、初步走进诗篇: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三、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3、理解诗意。4、整体把握诗意。四、品读诗句,进入意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出示地图:黄鹤楼。)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⑶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⑷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五、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诵读诗句。(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背读。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六、布置作业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3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一、积累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二、歌曲导入新课(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气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三、知诗人,以画解诗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三、品诗意,三叹“故人”4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原本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身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分别──齐读“劝君……”。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经常动荡不安。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干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平安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切换到幻灯片。)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切换到古诗课件。)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5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板书:依依惜别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四、明古风,体会别意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教学反思:21搭石【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爆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充沛想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积累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茨巴尔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二、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搭石对我们城里的小朋友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搭石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与搭石整整相伴了十多年,着篇文章就是他对家乡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怀念。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四、引导质疑,自主寻美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6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五、抄写、积累抄写寻找到的美景第二课时一、积累背诵描写美景的片段二、品读重点句段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媒体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依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1、齐读这句话。师评:你们大家预习得很好。2、检查词语:出示: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这三个都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词语,谁试着读好它们。个别读,齐读。再出示:招手示意相背而行理所当然这三个词是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乡亲们让走搭石的词语,你也一定能读好它们。个别读。齐读。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问:谁能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生答)师解释什么师俗语:俗语师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时也简洁、形象,用在文中使文章更美了。齐读。最后出示:构成一道风景线,给人画一般的美感。3、请你选择上面这些词用这个句式来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三、交流汇报过渡:在这美丽的小山村,搭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搭石前你看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让我们再仔细地去读读课文品味这感人的场景。读了以后再请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随机板书: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师:从这一幅幅的画面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情感,找到刚才划的描写摆搭石的句子来读一7读。1、摆搭石: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⑴刚才老师发现:无论只要几个词读得比较好,像这样的词还有,你找到了吗?⑵让我们自身去读读,你从这句话、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随机板书:为人着想同学说了感受后,教师:谁愿意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过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摆搭石的感人场景,那走搭石又是怎样的呢,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自身读读,从这段话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节奏的美,音乐的美。那里的人们热爱生活,与环境的和谐的美。集体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随机板书:协调有序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给大家听。请女生读,男生读。请小组读。合作读,第一句师读,分号前女生读,分号后男生读。出示一幅画面。现在让我们感受着这幅画面的意境,配着音乐再一起读好这段话。(配乐。)师:1、让我们像轻快的音乐一般来读。2、让我们像走搭石一样读出节奏的美。3、让我们把画一般的美感展示给大家听。(三遍齐读。)过渡:那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让我们再去看看让搭石的场景。直接出示句子。师:假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你觉得这两个人会是怎样的两个人?又会怎样招手示意让谁先走呢?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上站在两岸的是谁?你们想会让谁先走。师:让我们再来想象一下,河两岸还可能会是怎样的两个人,会让谁先走。请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一幕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六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