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
第七组单元备课主备人:陈静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中涉及的人物,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残疾人、普通人,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设想:1、知识链接。师生共同查找教材中涉及的人物(如,伽利略、亚里士多得和罗丹等)的图片及生平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主人公乐于追求、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充分读书,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3、设计与文章写作特点相关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体会文章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辩论、宣布、清澈、一丝不苟”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3、学习课文观察、描写人物的方法。4、学习文中人物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教学流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以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的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境引题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大家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大家,你们看,这两个易拉罐的重量一样吗?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同时仍下楼去,哪个先着地?(生议论)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二、先学后教先学一:出示自学提示:1、自己小声读课文,读准确、读流利2、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交流:1、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2、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先学二:初步感知人物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读文,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三、展示反馈1、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大家,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境引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二、先学后教先学一:出示自学提示:请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交流: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生交流反馈: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大家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小组讨论:请大家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大家讨论,也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交流: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注意到这些关联词了吗?你能不能不看课本,说一说伽利略思考的过程?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师: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无数次)他的实验成功了吗?(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读课文第5自然段。生: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师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结果怎样?生: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师: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生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范读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生反馈:(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先学二: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三、展示反馈1、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2、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全神贯注课文简析: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客人到家中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本文是略读课文,应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的忘我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可参考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一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默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自读探究(了解主要内容,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研讨(交流对画出句子的感受,讨论读了最后一段的体会)、回读整合(有感情课文,小结学习收获,拓展阅读)四个环节组织学习。二是以人物全神贯注的精神为主线,先弄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重点抓住罗丹工作时的语言、神态、动作,通过讨论感受和反复读文来感受人物的品质,然后联系实际谈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体会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课文6个生字,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课前准备:名人名言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境引题:1、出示罗丹的艺术作品。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都出自著名艺术家,罗丹之手。罗丹为什么能够成为举世瞩目的雕塑家呢?他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么精彩的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罗丹的故事。板书:全神贯注2、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3、简要地介绍一下罗丹。二、先学后教先学:自学提示: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结合前面的“学习提示”和课后的“资料袋”。请大家轻声地自由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做眉批。交流:把你圈画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理解。(1)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诩,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2)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先让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罗丹的全神贯注?(从动作、神态、语言表现全神贯注)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罗丹想到了个比较满意的修改女像的方案.并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这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精神专注。4)“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具体。5)“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师小结:对女像“左肩偏了点儿”的小毛病,罗丹却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修改,这些描述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指导朗读: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3)第三自然段:“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说明什么?生:这一方面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说明罗丹确实把挚友茨威格忘掉了,恰恰表明罗丹的确是全神贯注地工作的。师:罗丹是故意把茨威格忘掉的吗?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不是故意的?生:“才猛然想起”、“很抱歉”、“对不起”、“请不要见怪”可以看出罗丹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刚才发生的把人家关在门里的事完全是无意的。指导朗读:分角色读这一段,读出茨威格的莫名其妙,读出罗丹的恍然大悟。(4)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三、展示反馈结合名言,称赞罗丹出示名人名言: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孙中山鱼游到了纸上课文简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教学中,在品味语言的同时,要引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七组单元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5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