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一)一、单元教学指导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个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或称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颗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二)通讯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三)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它必须严格地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有很多争议,但大多数人还是把它作为报告文学最主要的特征。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二、单元内容简析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三、单元目标设计根据本单元特点,安排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语言特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概况语段内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据此掌握分析一篇新闻的内容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审美观。四、单元课时安排:单元总课时5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1课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课时《包身工》2课时《飞向太空的航程》1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教学准备】: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文章标题(2)、选材、取材的角度(3)、文学手法(4)、语言特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小结:(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3)文学手法: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②细节描写“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四、课文小结五、布置作业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答案: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板书设计:1997.6.30下午4:30~40港督府降旗晚6:15~7:45广场降旗子夜12:59会展中心降旗1997.7.10:01升旗0:40离开维多利亚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2.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之情。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作品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知的人。【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学生谈感受。教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共鸣点。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按顺序标出在奥斯维辛参观的主要地点。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6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