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
1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人文地理1_5整理材料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2、古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3、近代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德国:1)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2)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1)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论2)白吕纳把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英国:1)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主张适应论美国:1)森普尔环境决定论2)亨丁顿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3)巴罗斯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4)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5)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2)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4、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美国谢佛区域学派;苏联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中国李旭旦复兴人文地理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2、文化区:即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1)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2)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3、文化扩散:(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分为:接触(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是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连续不断,呈“点”状分布;文化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4、文化生态学: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6、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代表人物:美国索尔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称为“文化史层”研究。7、人地相关论:(1)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2)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罗可斯比提出的。(4)生态论是美国巴罗斯提出的。(5)环境感知论指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6)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这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为文化决定论。(7)和谐论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该“和谐”的思想。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三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之道”。29、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理论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章1、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关键因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经济因素;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人们的观念(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2、人口转变理论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三个序列“: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现代阶段:低生率持续、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3、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日本模式采取人为干预生育行为(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先是高位静止阶段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4、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因素表现的两重性特征是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5、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6、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三个指向性):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7、人口迁移:是指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迁移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8、人口迁移的特点:(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不断扩大,引起世界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9、四大种群:白色中族群、黄色、黑色、棕色七个民族: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第五章1、农业起源的理论:(1)博塞洛普“人口压力论”(2)海登宴享说2、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3、传统农业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社会农民占大多数,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不多。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4、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发达的国家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5、农业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墨西哥、玛雅和印加,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处生产小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农业高产,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玛雅、印加生产玉米,是玉米地文明。6、农业的布局:小麦,(1)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2)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3)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和热带草原区(4)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印度的恒河流域及东南亚一些国家。3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是亚热带作物,主要生长于20~40N之间的地区。主要产区在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糖类作物: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广泛种植在40~60N温带地区,世界生产地区和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饮料作物:世界上三大饮料主要是茶、可可、咖啡畜牧业,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欧等地区和国家。(以上是人文地理1~5章的材料整理,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啊!)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1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2研究主要方面: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公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发展;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人地关系。李旭旦、吴传钧、张文奎等先生都有论述。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4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一传统方法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二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三、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上述方法论中,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的概念并结合实证进行研究,二是注重人地关系的传统研究内容,即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考研复习最全名词解释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