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民版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编
1人民版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经济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椿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特点:小农经济社会经济重心:唐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小农经济定义: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土地私有制——确立时间: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济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⑴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致,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⑶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地区,广受赞誉;⑷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业手工业的出现;⑸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3、“市”的发展⑴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⑵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⑶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⑷唐朝“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同时夜市比较繁荣;⑸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⑹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往往“千街错绣”、“灯火连昼”。“市”发展的特点:⑴“市”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⑵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管辖;⑶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⑴商业市场多样化;⑵城市商品经济发达;⑶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贸易通道的对外贸易发达;⑷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⑸商人群体活跃,到了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出现了商人群体组成的商帮,如徽商、晋商等;⑹商人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迫。25、“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最先由战国时期的商鞅提出,其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鼓励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活动。其原因是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其封建统治。清朝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断绝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根本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原因:第一、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第三、本国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第四、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第五、自然经济自身的弱点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有:1.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2.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3.城乡商品交流有所发展;4.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5.洋行大量增加;6.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上述这些也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1.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民族工业由此兴起;3.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原因、表现及评价。(1)原因: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统治危机。②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2)企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②1865年,曾国藩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标志近代工业的起步。③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3)评价:①局限性:维护封建统治,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目的。②积极性: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中产生2.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初初步发展3.民国初年1912---1919,“短暂春天”4.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又有短暂发展5.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日益萎缩(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国内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4.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5.实业团体大量涌现,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国际原因:欧洲各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现:1.新建厂矿企业增多;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3.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特点:1.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3.虽然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结果: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但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刚刚有所发展的近代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二)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原因:1.国民政府实行的“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物价回升、刺激了生产复苏;2.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机会。(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原因:1.抗战胜利后,中国外贸大量入超,民族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原料;2.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困难;3.官僚资本依靠其独占的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4.繁重的苛捐杂税,给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沉重负担;5.由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4专题三第一课:社会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和条件:⑴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⑵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⑶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力量日益发展壮大;⑷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⑸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2、一化三改造(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3年6月制定中国共产党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实现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过渡期:1953年—1956年。3、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⑴国家采取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⑵国家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成;⑶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合作社、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几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4、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5、曲折发展十年⑴成功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内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关系;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立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③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⑵出现失误: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6、十年建设成就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工业设备制造和基础行业发展迅速;交通:除西藏外,各省、各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石油实现全部自给。7、“十年动乱”国民经济破坏表现:⑴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⑵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⑶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懈;⑷市场物资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8、国民经济的好转(1973年经济复苏)⑴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工业方面,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规章制度;在农业方面,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5⑵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结果:由于“四人帮”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9、影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深痛的教训。10、启示:⑴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⑵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⑶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变1、工作重心的转变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伟大决策:改革开放。⑵意义: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形成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村改革原因:根本:农村经济体制(人民公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过程:1978年试行,1980年肯定,1983年推广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改革原因:根本: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会议要求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体制;6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2)知识点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