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识体系:儒学的创立、发展历程及影响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发展(战国孟子、荀子)→重创(秦朝,“焚书坑儒”)→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复兴(唐宋时期)→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中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与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二、必背知识点1、孔子(思想:仁、礼、德治;教育:有教无类、私学;典籍:六经)2、孟子(道德规范;仁政:民贵君轻)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4、道家(朴素辩证法、无为)法家(《法经》、韩非、最受统治者欢迎)墨家(小生产者利益,兼爱、非攻)5、“焚书坑儒”的实质(思想文化专制)、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科举制的影响7、儒学的困境(佛道的冲击)、复兴(唐代中后期:韩愈道统思想、李敖“性命之源”;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8、北宋五子开创理学(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9、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四书五经。10、陆王心学(陆九渊是开创者:心即理也。王阳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一)11、明朝李贽:反正统、理存于百姓中、童心说、破除对孔子的迷信12、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唯物)13、清朝唐甄“凡为帝王者皆贼”三、思考与背诵: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具体: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士阶层地位提高;私学兴起。意义:(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你认为在诸子百家中,哪一种思想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理由是什么?[答案]法家。(1)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们渴望统一。2(2)法家思想主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3)法家思想提出的主张,有利于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和影响。原因:(1)汉初奉行的无为而治政策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影响:积极:(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2)推动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极: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唯心主义、专制作风、神学迷信盛行。4、宋明理学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和谐。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促进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自主自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5、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的背景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探究题1、材料一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异(如孔子更热衷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致思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的证实“内圣”。——摘自: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材料二“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引自程颐《颜子所好向学论》(《河南程氏文集》卷8)材料三“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引自朱熹《告吕子约》(《朱子大全》卷4)材料四“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引自《宋元学案·水心学案》回答:3(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什么样的治世路线?(2)据材料二、材料三所言,宋明理学家们所倡导的治世路线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四所言,结合相关知识,简析此种治世路线变化的原因。2、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一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材料三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顾炎武请回答:(1)结合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2)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堂检测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A.“兼爱”、“非攻”B.“法不阿贵”C.“民贵君轻”D.“以法为本”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3、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4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4、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制集权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制度6、2010年,中国遭遇了多起特大自然灾害,先是4月的玉树大地震,5月的西南地区特大旱灾,后是7、8月份全国多个省份的洪涝灾害,8月的舟曲特大泥石流……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8、每年9月,“水浒文化节”在水泊故地山东梁山举办。梁山之巅有一座雄伟的建筑是当年梁山好汉议事的地方,取名“忠义堂”,关于这一名字的由来,《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身亡后,宋江成为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如图),并在堂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9、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5BBDCA,ABCC1、(1)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外王”经世路线。(2)认为只有诚心诚意,然后才能谈“修齐治平”;只要“诚心诚意”,就可达致“国致民安”;认为讲求“经世事业”是思维误区,只有关注心灵才是惟一的治学之道。此种路线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脱离政治,无法完成事功抱负,遂逐渐转向以“内圣”为主的致思路线,坚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唐宋之际,经济关系、阶级结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动,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变化,以此服务于专制统治。儒学正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们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的完善。2、答案(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BDCA,ABCC1、(1)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外王”经世路线。(2)认为只有诚心诚意,然后才能谈“修齐治平”;只要“诚心诚意”,就可达致“国致民安”;认为讲求“经世事业”是思维误区,只有关注心灵才是惟一的治学之道。此种路线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脱离政治,无法完成事功抱负,遂逐渐转向以“内圣”为主的致思路线,坚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唐宋之际,经济关系、阶级结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动,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变化,以此服务于专制统治。儒学正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们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的完善。2、答案(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BDCA,ABCC1、(1)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外王”经世路线。(2)认为只有诚心诚意,然后才能谈“修齐治平”;只要“诚心诚意”,就可达致“国致民安”;认为讲求“经世事业”是思维误区,只有关注心灵才是惟一的治学之道。此种路线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脱离政治,无法完成事功抱负,遂逐渐转向以“内圣”为主的致思路线,坚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唐宋之际,经济关系、阶级结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动,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变化,以此服务于专制统治。儒学正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们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的完善。2、答案(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