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百家争鸣
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百家争鸣姓名刘亮单位安康市汉滨高级中学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年级理科是否采用多媒体是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教学中可先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接着概括归纳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再运用阐释历史和联系现实的方法理解孔子的主要成就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通过比较法比较孟子、荀子思想异同,从而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孙子等有所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就此调动学生收集资料、扮演角色的积极性。三、教学资源与策略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2.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搜集资料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授新课出示幻灯片: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而墨家学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原因何在?(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何历史意义?总结概括1)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主张,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根据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课前搜集资料思考,解答问题。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是社会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意义: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讲授相关概念一.百家争鸣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2.历史背景/原因3.主要派别4.历史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及主张2.孟子生平及主张3.荀子生平及主张4.总结儒家思想三.老庄之学四.法家思想五.墨家的主张4.评价出示幻灯片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学生分组讨论给出结论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⑶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⑷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总结概括⑴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⑵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⑶材料四的主张。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⑷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七、教学评价1、由于本课涉及到诸子百家思想较深奥,评价放在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基本内容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上为主。2、学生讨论发言活动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等综合评价。八、教学反思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理科生。对于理科学生不要求像文科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只要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原因和意义、影响即可,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了解基本知识内容,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九、板书设计一.百家争鸣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2.历史背景/原因3.主要派别4.历史影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及主张2.孟子生平及主张3.荀子生平及主张4.总结儒家思想三.老庄之学1.道家主要特点2.老子思想3.庄子思想更多资料访问:豆丁教育百科4.历史影响四.法家思想1.法家思想的特点2.代表人物及主张:李悝、商鞅、韩非3.历史影响五.墨家的主张1.特点2.主张3.演变4.评价专家点评(西安市八十九中李树全)“百家争鸣”一课是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概念比较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刘老师能关注到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来设计教学,思路是正确的。鉴于本课教学难度比较大,在教学设计中,刘老师比较重视学生课前的准备,将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和课前准备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的推进,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刘老师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定位“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但从本课设计看,似乎无法体现这一点,也缺乏落实措施,可以做一调整。
本文标题: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