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第1页共10页高二《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考试卷友情提示:⒈考试形式:闭卷笔试。⒉本试卷共4页,两大题,35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⒊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⒋各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一、单项选择题。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先秦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我国古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回答1~12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B.“仁政”C.“理学”D.“心学”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6.“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五经”除了《诗经》外还有A.《尚书》《礼》《易》《春秋》B.《大学》《论语》《中庸》《孟子》C.《大学》《论语》《尚书》《春秋》D.《尚书》《中庸》《孟子》《春秋》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8.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韩非D.老子:号座:名姓班二高:级班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页共10页9.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12.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13~18题1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16.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7.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8.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据此回答19~25题。19.宋代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第3页共10页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20.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孔子、孟子、荀子B.程颢、程颐、朱熹C.陆九渊、王守仁、李贽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22.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D.《孟子》《中庸》《书》《春秋》23.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陆九渊B.程颢C.程颐D.朱熹24.心学的开创者是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25.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守仁明末清初,在社会发展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据此回答26~30题。26.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A.强调工商皆本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27.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28.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正确的评价是A.都是片面的B.都是进步的C.其局限性决定他们的思想都未对历史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D.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主张的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29.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页共10页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30.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D.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3分,第三小题5分,第四小题8分,第五小题8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⑴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1分)⑵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1分)⑶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⑷荀子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请举出一个典型事例。(1分)其他题目见答题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第5页共10页高二《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答题卷友情提示:⒈考试形式:闭卷笔试。⒉本答题卷共4页,两大题,35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⒊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⒋各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题号一二总分得分3132333435一、单项选择题。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第一小题6分,第二小题13分,第三小题5分,第四小题8分,第五小题8分,共40分。)31.⑴⑵⑶⑷32.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6页共10页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1分)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4分)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2分)⑶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1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2分)⑷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1分)原因是什么?(2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第7页共10页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1分)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1分+1分)⑶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1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1分)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更于,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请回答:⑴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1分)说明了什么?(1分)⑵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2分)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35.阅读下列材料: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8页共10页材料一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三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
本文标题: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7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