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
1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初稿)题目: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资阳_市(地、州)___简阳___县(市、区)工作单位:___简阳实验小学__________写作时间:___2012年2月______________2提纲【摘要】………………………………………………………………………3【关键词】………………………………………………………………………3【正文】………………………………………………………………………3一、性格浮躁,虚荣心强………………………………………………………41、学无所成……………………………………………………………………42、弃关中,都彭城,不过江东………………………………………………4二、残暴凶狠,好杀成性………………………………………………………51、坑杀降卒……………………………………………………………………52、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6三、性格秉直、内向,易感情用………………………………………………71、“直”与“曲”……………………………………………………………72、鸿门宴………………………………………………………………………83、性格内向,交际能力差……………………………………………………8四、刚愎自用,听信谗言………………………………………………………91、抑制谋臣……………………………………………………………………92、猜忌贤能,听信谗言………………………………………………………10五、心高气傲,冥顽不灵………………………………………………………101、恃才傲物…………………………………………………………………112、非战之罪…………………………………………………………………11五、结束语……………………………………………………………………12【参考文献】…………………………………………………………………133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摘要】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钜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至此以后扶摇直上,并最终打败了秦军的主力,成为西楚霸王。然而最终却惨败在刘邦手下,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个性上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他重情重义,所以他欣赏樊哙这样的壮士,却因一时妇人之仁而错失杀刘邦的良机;他骁勇善战,却忽略团队精神,或许是因为他先天上对于武术的天份让他睥睨天下,目空一切,因此造成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难和他人共事。不善于用人,又听信谗言,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却一个一个的离开项羽转而投奔刘邦,就连身边唯一的亲信—范增也求去,孰不知这些不为他所用的人正是将来在军事上彻底毁灭他的人。少了智囊团在身边的项羽,对于称霸后的局势无法掌握,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他只想当霸王却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他的政治思考还停留在一个传统的观念里,他分封诸侯,却没有完善的规划,造成诸侯叛变,让刘邦有机可趁,终于将自己陷入绝境中。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这样的形容将项羽矛盾的一面表露无疑。【关键词】项羽性格缺陷失败原因【正文】一、性格浮躁,虚荣心强4性格浮躁这一点在项羽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性格浮躁的他做事情缺乏耐心,这对他以后的成败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项羽又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贪慕虚荣也给项羽的争霸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1、学无所成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说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由于性格浮躁,对学习总是浅尝辄止,因此对所学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尤其是对兵法的学习,只懂得大意却并不去更深地研究兵法,从而导致了其谋略上的不足。虽然他勇猛过人、锐不可挡,但是谋略上的欠缺使他很难在宏观上看清局势,即使打了很多胜仗却并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到最后落个众叛亲离,就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含恨离开项羽病死途中,这就注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结局。性格浮躁对事情不求甚解导致了项羽在谋略上的欠缺,正是这个欠缺影响了他的一生。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谋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其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项羽的才能更多表现在其军事上,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钜鹿一战成名,后来项羽以三万兵力把刘邦五十六万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但这些胜利并没有给项羽带来什么,政治远见的不足使项羽难以看清局势。当他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并没有想着怎么统一天下,反而自封为西楚霸王,由于分封不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项羽不得不为此而奔波劳碌,在频繁的战斗中消弱了自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同时却给刘邦留下了机会,因此与其说项羽败在刘邦手下还不如说项羽败给了自己。2、弃关中,都彭城,不过江东项羽兵入函谷关后,有人劝其以关中为都,项羽弃关中而都彭城,仅仅就是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由此可见其贪慕虚荣。“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足以证明关中的重要性,而项羽并没有从大局出发都关中,却为了所谓的虚荣都彭城,放弃了富饶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关中。虽然说项羽为了防刘邦封了关中三王,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后来被刘邦依次击破,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战胜了项羽。当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之时,这时历史又5给了他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江东才子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当时渡过乌江从头再来,或许他还有机会。但是项羽没有选择这次机会,想着当年自己带着八千子弟兵出来如今一个人回去,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选择了自刎。项羽是英雄,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所谓的面子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二、残暴凶狠,好杀成性项羽的性格残暴。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帝王是建立在圣贤的形象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仁者,因此有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向外征伐的君主更受人景仰,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酷爱和平的天性使然,因此,历史上像纣王及夏桀这样的暴君是人民唯恐避之不及的,就连战功彪炳的汉武帝也因为:“好战”而不得仁君之称。随着时空的转变,历史也不断地改变,但民心之所归始终在于“仁”,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他一次次的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一次次的胜利使项羽一点点的失去人心,失去他统治的基础。他的结局必然是走向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更可说明其性格中所存有的暴戾因子,以下分点说明之:1、坑杀降卒在秦帝国败亡后,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脱,所希望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与领导,但项羽似乎未能体察百姓的心思及期盼,他虽然顺势消灭了暴秦,但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或妨碍其成就霸业的,均诉诸于武力并设法铲除。《史记》中记载了一段他初起时攻襄城的情形:“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短短的几句话,一个“坑”字,让人心惊胆跳,而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鉴于无法揣测降军的心理,因此也全部予以歼灭。《史记》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他的心态是赶尽杀绝的,完全没有尝试作任何努力去安抚这些士卒。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6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在当下他只想到这些士兵若不心悦诚服,对他将来是一大阻碍,但他没有想过倘若妥善地安抚这些降卒,对于军队的兵力将增强许多,或许急于消除反侧的心使他无法作利害关系的权衡,而基于斩草除根的直接想法使他往往在打败敌人之后,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不了解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他失败的最佳写照。2、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一开始的时候,项羽曾主动请求和刘邦一道西进攻秦,可是楚怀王却安排他协助宋义救援赵国,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此我们无法断定楚怀王是否有私心存在,毕竟将项羽及宋义先调去援赵,而让刘邦先行西进这样的安排原本就对项羽有失公允了,而楚怀王作这样的安排乃有其考量。当时楚怀王考虑先遣谁入关中时,一些老将对项羽提出批评: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勿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者,可遣。”由此可见,项羽残暴的个性大家心知肚明,如果他先行入关,不免又是一场生灵涂炭。他不思收揽民心,只想以暴力征服天下,尤其在入咸阳后之所作所为果然与诸老将担心的一样,他大肆搜括,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史记》描述了他进入咸阳的情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如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华文化而言是一大灾难,那么项羽的“火烧阿房宫”跟他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一栋建筑物,而是一个对后世而言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他只想藉着这把火将自己心中对秦朝的仇恨给烧尽,他耳里听见的不是人民的哀嚎声而是自己得意的咆哮声;遍地瓦砾,断垣残壁,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咸阳人民看在眼里,怎不痛心、感慨呢?但对于已被复仇之心蒙蔽的项羽而言,眼前的一切正是自己打败秦朝的表徵,是献给项梁及楚国最好的祭品。在当时,曾有游说者向项羽谏言,对于他火烧咸阳城一事做了一番批评。然而正为自己的作为得意不已的项羽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盛怒之虞,又因游说者所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一言而暴跳如雷。就这样,游说者落了个烹死的下场。73、杀义帝当初范增提议立义帝是为了能使反秦组织有个聚集的中心,且义帝尚能安抚为精神的依归。然而,当初立义帝的想法并不是出自项梁及项羽的本意,因此义帝的存在对项羽而言犹如“芒刺在背”,而这根刺好像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他为人臣之身分。这种如履薄冰的君臣关系在项羽分封诸侯,得到大半江山后更为紧绷。果然,在急欲称霸之驱使下,他首先必须消灭眼前最大的阻碍—义帝。而项羽原本就对义帝先遣刘邦入关之事耿耿于怀,于是心怀怨恨的项羽起了杀机,用计除掉义帝,犯下了为人臣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也为刘邦提供了号昭天下,讨伐项羽的藉口,留下无穷后患。项羽的残暴好杀显示出他的不仁不智,更使他不得民心,凡是只要对己不利,即予以铲除,而一出手便是赶尽杀绝,他的大片江山建立在自己血腥的双手上,也在这双手中结束。三、性格秉直、内向,易感情用事项羽性格秉直、重情重义,善良率真。同时他又性格内向,不善于同别人交流。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他的直性格往往在关键时刻左右了他的决定,容易感情用事,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又使他做事武断,容易错失良机。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1、“直”与“曲”说到项羽个性中的“直”就必须与刘邦的“曲”作比较。项羽的“直”—迅速,简单,不变,是心口如一,他心里所想的往往会立即表现在脸上或是行为上。《史记》记载: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羽看见秦始皇经过时,说了一句“彼可以取而代之也。”当时的项羽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毛头小子竟说出如此狂妄自大的话来,莫怪项梁马上掩其口,曰:“勿妄言,族矣!”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的直心快语。反观刘邦所说;“大丈夫当如是耳。”不过是常人的反应罢了!我们由项羽后来之作为来看,虽然当时只是随口说的一句话,却也逐渐地应验了。此外,他也常常表现出率真,随性的个性,《史记》有这样的记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入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8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本文标题:从项羽的性格缺陷浅析其失败的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