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从马祖道一的念佛公案谈禅悟与净土的关系
1从马祖道一的念佛公案谈禅悟与净土的关系杨笑天内容提要: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伟大的禅门大匠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自古以来似乎还无人论及他与念佛往生净土有什么关系,不过,近来已有学者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即,日本禅宗学者平野宗净教授①认为马祖临终前的“日面佛、月面佛”的公案应当属于临终行仪。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作者杨笑天,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年刊副主编,日本佛教大学文学博士。关键词:马祖道一、念佛、禅与净土、禅净关系、禅净双修引言唐代著名禅宗祖师马祖道一(709-788),俗姓马,故一般又尊称他为马祖或马大师。马大师是禅宗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不仅在世时弟子众多,影响巨大,而且,后世,他的高足百丈怀海门下出了黄檗希运和沩山灵佑。希运门下出了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则共同创立了沩仰宗。如今中国僧人十有八九都号称继承了临济法脉,有所谓“临天下,曹半边”之说,可谓影响深远。对于马祖这位禅门大匠,自古以来似乎无人论及他与念佛往生净土有什么关系,然而,近来有学者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今草此文,参与讨论。一、马祖生平及禅法略述②马祖是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县)人,幼少之年依资州(今四川资中县)唐和尚③出家,年二十依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受具足戒④,习练威仪,通晓开制。后闻六祖高足怀让禅师居南岳衡山般若寺弘传法道,于是,东出蜀道,跋涉千里,往到衡岳⑤,止住于传法院,终日坐禅,以待机缘。怀让闻之,知是法器,往而摄受,磨砖作镜,问答启发,道一于言下悟入。侍奉十载,辞师独立。①日本佛教学者,曾任花园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日本临济宗的著名禅师。②主要依《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等。③即资州处寂(648-734),资州智诜之法嗣,其下出益州无相,无相出保唐无住。④依《塔铭》夏腊六十,若依《宋高僧传》僧腊五十,则当三十受戒。⑤今之天柱山,古称皖山(皖公山),汉高祖曾封为南岳,相传亦有马祖的遗迹,此或当是后人之所为。2初住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佛迹岭,后迁至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又至南康(今江西南康)龚公山,唐大历年中(766-779)隶名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大阐玄化,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其宗号洪州宗。贞元四年示寂,塔于建昌石门山,会昌之后,唐宣宗敕重建塔寺,赐额宝峰。马祖传禅的手段不拘一格,有很多禅机作略,比如:1、打。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便打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2、画地。有僧于师前作四画,上一长,下三短,问云:不得道一长三短,离此四字外请和尚答。师乃画地一画云: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3、打掴。洪州泐潭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师祖师西来意?祖曰:低声近前来。师便近前,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某。4、吹耳。洪州泐潭惟建禅师一日在马祖法堂后坐禅,祖见之,乃吹师耳两吹。5、竖拂及喝。百丈再参马祖,祖见师来,取禅床角头拂子竖起,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师良久。祖云:尔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遂将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便喝。6、踏。洪州水老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师云:礼拜着。师才礼拜,祖便与一踏。马祖的这些大机大用,不可思议,锤炼出了许多出格人才。同时,马祖也很重视上堂说法,正面开示,并且善于引用经教,使其所说依凭有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如《宗镜录》卷一收录了如下一段开示:洪州马祖大师云: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亦名空门,亦名色门。何以故?空是法性空,色是法性色,无形相故谓之空,知见无尽故谓之色,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胜鬘经》)。随生诸法处,复有无量三昧门,远离内外知见情执,亦名总持门,亦名施门。谓不念内外善恶诸法。乃至皆是诸波罗蜜门。色身佛是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观经》)。亦名法性家焰,亦法性功勋。菩萨行般若时火烧三界内外诸物尽,于中不损一草叶,为诸法如相故。故经云:不坏于身而随一相(《维摩经》弟子品)。今3知自性是佛,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更无一法可得。乃至真如不属一切名,亦无无名。故经云:智不得有无(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内外无求,任其本性,亦无任性之心。经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三)。即无心之心,无量之量。无名为真名,无求是真求。经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维摩经》不思议品第六)。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作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法无自性,三界唯心。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古《法句经》)。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①此段开示中,引用了多种经教。此外,《马祖道一禅师广录》所收的另外两段上堂法语中也引用了多种经教,此不赘述。马祖不仅自己练达经教,而且也劝弟子要通达经教。如西堂智藏的传记中便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马祖一日问师云:子何不看经?师云:经岂异耶?祖云:然虽如此,汝向后为人也须得。曰:智藏病,思自养,敢言为人?祖云:子末年必兴于世也。由此可知,马祖认为禅师出世为人是应该通晓经教的,否则难以有大的作为和影响。对于马祖自己来说,从他的传记和语录上来看,来向他请益的人中,多有通晓经教者,如:亮座主……颇讲经论,来参马祖,祖问曰:“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云:“不敢。”祖云:“将什么讲?”亮云:“将心讲。”祖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经?”亮抗声云:“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云:“却是虚空讲得。”亮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祖云:“是什么?”亮豁然大悟,礼拜……亮归寺,告听众云:“某甲所讲经论,谓无人及得,今日被马大师一问,平生功夫冰释而已,乃隐西山,更无消息。这是马祖以经(《楞伽经》)之语反诘讲经法师,令其开悟的实例。足见深通经教利益同样不可思议。由此来看对于早期的禅师来说,通达经教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佛道修行的通途。①《景德传灯录》马祖传所引与此为同一文,但较此为短,当由此文删节而成。4二、马大师念佛的公案及其问题以上所引,都是灯录、僧传或语录中的一般性记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别记载。如,《祖堂集》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公案:师明晨迁化,今日晚,际院主问:和尚四体违和,近日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①这一记载,《景德传灯录》未收,《五灯会元》则敷演为: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迄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②《碧岩录》卷一又将它精炼为: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③这则公案,雪窦(重显,980-1052)有颂古、圆悟(克勤,1063-1153)有评唱,十分有名。雪窦的颂古是这样的: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此中雪窦没有明确说明公案的诣趣所在(说出来就无法用来参究了),只是说他自己曾为了这段公案苦参了二十年,表示这段公案不同寻常,明眼衲僧万不可轻忽。圆悟的评唱是这样的:①《祖堂集》264页,中文出版社(京都),1972年7月初版。②《五灯会元》130页,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一版。③《中国禅宗大全》长春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348-349页。以下所引《碧岩录》皆同此,不另注。5祖师若不以本分事相见,如何得此道光辉?此个公案,若知落处,便独步丹霄;若不知落处,往往枯木岩前岔路去在。若是本分人到这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底手脚,方见马大师为人处。如今多有人道马大师接院主,且喜没交涉。如今众中多错会,膛眼云:在这里,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有什么交涉?驴年未梦见在,只管蹉过古人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底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到这里作么生得平稳去?所以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只这日面佛月面佛,极是难见,雪窦到此亦是难颂,却为他见得透,用尽平生功夫指注他。圆悟在评唱中也没有明说公案的意思,只是给这段公案以高度评介:第一,这是祖师以本分事相见;第二,不是接引院主;第三,也不是截断对方意识卜度的无义味语;第四,知道落处,便可独步丹霄,否则便容易枯木岩前岔路去;第五,本分人到此,须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的气魄,才能见到马大师为人之处;第六,这是“平稳去”的“向上一路”。无论雪窦还是圆悟,对这则公案的评价都非常之高,却又不把它说透,这正是大禅师的大手笔,但现在,我们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审视这则公案,就不得不一反禅师们的做法,要尽量争取揭示其中一些奥秘。也许这样做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参禅呢!对这则公案,一般有一种解释(佛学词典),就是根据《佛名经》卷七的日面佛寿命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命仅一日一夜的记载,认为:马祖是借“日面佛月面佛”来显示断除寿命长短和来去生灭之相,以契合本具佛性。但这样的解释未免枯燥无味,远远无法与雪窦和圆悟的评价相称。那么,现在的学术界是如何看待这则公案的呢?日本学者平野宗净①在其论文“临济禅与念佛”中对这段公案是这样分析的:笔者在僧堂修行时期曾参过这则公案……僧堂修行时期结束后,将《碧岩录》全面重新读过时,得知这个日面佛、月面佛出自《佛说佛名经》,触动了我的思考。在《佛名经》中,实际上是“南无无垢臂佛,南无无垢眼佛,南无无垢面佛,南无波头摩面佛,南无月面佛,南无日面佛”,原来前面是应该加“南无”的,换言之,很明显,这不就是念佛吗?从这里,笔者开始推理:实际上马祖说的肯定是“南无月面佛,南无日面佛”。那么,为什么把“南无”给去掉了呢?这也是笔者的推理:这或许是马祖的弟子或者后世宗门中的耍小聪明的人,认为马大师那样的人物还念佛,作为禅者感到害羞,于是就把它删掉了。①日本佛教学者,曾任花园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日本临济宗的著名禅师。6大抵,禅者的语录都是弟子听来后,传达编集起来的,所以,既应该有忠实传达了的,也应该有被弟子歪曲了的。禅的语录中没有念佛的记载。但话虽如此,这并不能成为禅僧完全不念佛的证据。即便是马祖,既然身在僧团,也应该过僧团的生活。而其实际生活,可不是禅语录的问答中所表现的那种干净利索的悟境,而是还有很多开不了悟的修行僧,即便是伟大的马大师,也要跟那些僧众们一起生活。那么马祖过的是怎样的僧团生活呢?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既然确实制定过《百丈清规》,那么培育过众多弟子的马祖道场中也应该是有像样的清规的。现存中国禅宗僧团所使用过的详细清规中,最古的是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它与《景德传灯录》中所见的《百丈清规》虽有时代之差,但据笔者的推理,百丈所实际制作的清规,其根本点与元代的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因为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与现在日本禅宗清规从根本上来说没什么变化。于是,当查阅《敕修百丈清规》的时候,发现了如下内容:病僧念诵凡有病僧,乡人道旧对病者榻前,排列香烛佛像,念诵赞佛云:水澄秋月现,恳祷福田生,唯有佛菩提,是真归依处。今晨则为在病比丘某甲,释多生之冤对,忏累劫之愆尤,特运至诚,仰投清众,称扬圣号,荡涤深殃,仰凭尊众念清净法身毗卢十号云云回向云:伏愿一心清净,四大轻安,寿命与慧命延长,色身等法身坚固。再劳尊众念十方三世云云。如病重为十念阿弥陀佛,念时先白赞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今晨则为在病比丘某甲释多生之冤对,忏累劫之愆尤,特运至诚,仰投清众,称扬圣号,荡涤深殃,仰凭尊众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回向云:伏愿,在病比丘某甲,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生安养。十方三世云云当念佛时,众宜摄心清净,不得杂念攀缘。此“病僧
本文标题:从马祖道一的念佛公案谈禅悟与净土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