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1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廖兴勇(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它强调对学生的管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要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周到的指导。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体现人性化色彩的硬环境以及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维护学生权益的前提下,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与体现(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管理指导理念上,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认为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和推进学生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管理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把实现班级和学校目标、维护班级和学校利益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和归宿。以人为本管理在关注学校目标和学校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等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传统学生管理强调权力意识,凸现了权力、地位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打破学生干部的权威性和神秘性,强化学生管理的自主性,让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所有学生的共识。(二)高校管理实现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1、唤醒人的政治自觉人的存在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另一种是自觉的。在自在状态下,生理过程在继续,但是对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身负的使命是什么,自己2的信心和能力等等,没有认识,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享受哪些权利,负有哪些责任,没有认识。而具有这种自我意识,是自觉状态。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从自在的个体出发,通过一系列教育,使人达到一种政治自觉,自觉参与政治过程,充分享有权利,同时,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实现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哲学视野中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是作为主体的人同客体的物在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能动性是人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本特征,是对现实的选择;创造性是主体对现实的改变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完整的人格有多方面的特征:诸如,正常的生理需要和生理机能,有强烈的自主、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能力,有强烈的交往与爱的需要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认可,得到社会尊重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以人为本的管理正是通过关注人的各种需要,培养独立的自主的个人,以创造性参与整个政治过程。3、开发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的,它不可能由人们自发的完全的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发掘。以人为本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潜能。以人为本可以首先从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发挥人的感官优势开始,对人的思想、言行加以引导和激发,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最终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这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4、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规定形式是多方面的,有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影响人的智力、体力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发挥的程度。以人为本的管理正是基于对受教育者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激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四有新人”。3二、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的特征总体上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还是比较好,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关心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注重自身能力培养,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但是高校学生生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反映出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特殊的思想特点。笔者对此专门对西南大学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当今高校学生思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思想活跃,观念超前,但缺乏是非评判能力44.79%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是非评判能力。高校学生大都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且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开放的环境和传播媒介使他们接受了各种大量信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来源灵通,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参与社会实践及各类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乐于交往,富于情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文娱、体育活动中有较好表现。但高校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和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随大流,人云亦云、“重义气”,对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清楚,往往凭义气办事,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正确评判是非的能力。(二)价值观趋于功利与现实73.96%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和现实,统计显示这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出现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形态复杂化、生活方式自主化、就业方式灵活化,从而引起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相应地会使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在高校中,“讲吃、讲穿、讲玩”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攀比之风比较严重。同时他们大多数还是缺乏对社会的真正了解,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多的是强调个性张扬、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表现出注重个人实惠,个人利益至上。(三)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72.92%的同学选择此选项。如今的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壮大的,从4小就受着父母的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个都是家中“小皇帝”、“小公主”,太优越的外部环境造就了这些学生的“自我意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偏激,不服管教,做事冲动不愿负责任,人际关系紧张,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生活奢侈,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四)追逐新潮文化,陶醉网络文化,漠视中国传统文化。60.42%的大学生赞同这一点。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通讯手段的提高,各种信息充斥于大学生身边。由于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判断力,过分求新求异,许多人盲目追逐新潮文化,哈韩哈日“非主流”,甚至推崇一些错误、反动的偏激观点。更有不少学生陶醉于网络,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他们回避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丧失人性和道德,有的甚至丧失人的社会性,不负责任,行为出轨,网恋成瘾。与此同时,他们不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那是过时的陈旧的东西。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五)思想消极,缺乏人生目标和方向。66.67%认为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恐惧感和失望感,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就业、买房、买车、结婚,这些大山压迫着他们,使他们有一种人生路越走越窄的感慨。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也就渐渐丧失了人生目标与方向。当然也有少数富二代,认为个人没有努力的必要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信心,在大学得过且过。(六)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由于以上的五个问题,必然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学校没有正确的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也屡见不鲜。42.71%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同时,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扰和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5附表1:总人数ABCDEF07级男生21(50%)1(50%)2(100%)2(100%)2(100%)1(50%)08级男生2616(61.54%)22(84.62%)20(76.92%)20(76.92%)19(73.08%)13(50%)08级女生2913(44.83%)21(72.41%)20(68.97%)15(51.72%)20(68.97%)14(48.28%)09级男生269(34.62%)17(65.38%)19(73.08%)12(46.15%)16(61.54%)7(26.92%)09级女生134(30.77%)10(76.92%)9(69.23%)9(69.23%)7(53.85%)6(46.15%)合计9643(44.79%)71(73.96%)70(72.92%)58(60.42%)64(66.67%)41(42.71%)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另外的调查显示86.46%的学生认为存在问题或问题很严重,而且大多数学生(73.96%)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更多地参与关心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08级的同学认为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很严重的远比09级的同学比例大,08级的男女生这样认为的比例分别为57.69%,41.38%,而09级的则分别为26.92%,30.77%。说明在大学时间越长,越会觉得现阶段的高校管理问题的严重性;相对的,09级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更多地参与关心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比例比08级学生要高,09级男女生比例分别为69.23%,92.31%。说明09级新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女生认为应该的比例远比男生要高。调查中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在管理指导理念上存在偏差6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这个核心而展开。但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反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与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的管理观念:1、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只注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强调使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掩盖和压抑了学生的个体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依据社会发展来确定管理内容和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但如果这个基本环节不与学生的要求相统一,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落实方面,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只考虑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就会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不仅会造成学生在接受管理方式上的障碍,而且会使其精神因素在其中受到扭曲,学生由于受压抑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注重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为重点,而不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事实上,学校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成才是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随着学生缴费上学,学校应该提供与学生投资相对应的培养和服务。从管理行为的效果角度来看,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使学生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过程中达成一致。如果把高校学生管理工
本文标题: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0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