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五分法到五行观的演变探索五行观念的起源(五)
五分法到五行观的演变探索五行观念的起源(五)从中国传统哲学领域来讲,人文部分采用五分法的思维方式比较多。常见的有五伦、三纲五常等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典籍《尚书·洪范》中就采用了许多五分法,如五事:貌、言、视、听、思;五祀: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等等。《尚书·甘誓》也有一段提到“五行”,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现在一般用白话文讲也是翻译成:有扈氏虐害轻慢金、木、水、火、土五物;怠慢弃用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这里声讨扈氏的罪状,将没有用好五物与没有勤政排列在一起好像不太搭配。一九九三年郭店出土楚简有《五行》篇。郭店出土竹简共存50枚,首尾完整。原有篇题,抄写在篇首第一简正面上端。文中讲的“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这“五常”,分28章论述,没有涉及“五材”的内容。可见“有扈氏威侮五行”里说的有可能是五分思维法的“五行”一九七二年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行》篇抄写在帛书《老子》甲本的后面,存5400余字,有经有传,但无篇题。全文内容也是围绕聪、圣、义、明、智、仁、礼、乐等道德规范进行论述和解释的。依据出土的《五行》篇来理解《尚书·洪范》中的五行含义,“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有扈氏虐害轻慢仁、义、礼、智、圣“五常”;怠慢弃用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从内容上是不是更一致,通顺一些呢?将五分法思维方式的“五行”,转升为论述统一体中平衡规律的哲学“五行”观,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到新水平,中国古人探究统一体内如何达到和谐与平衡的新需求,在五行思维方法基础上而产生的传统哲学学说。现在流传的哲学五行观诞生的时期应该比较晚,大致可以肯定是中国古人掌握金属冶炼特性以后的事。中国古人掌握金属特性以前是否还有其他版本的哲学五行观念,现在已经无法知晓。古人对哲学“五行”中木、火、土、水四行代表物性质的认识,推测是在很久远的年代,远古先人通过长期的日常生活体验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实践的体验而把握的,这显而易见,不用展开了论述。古人掌握金属性质的年代,通过考古是可以认定的。华觉明著《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一书中说:“考古发掘所得中国最早金属遗物是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半坡类型)所出土的原始黄铜片、管。看来早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前期(即距今约6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中原地区已有冶金术的萌生。”(大象出版社1999版P2)“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铸件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出的铜刀,其铸造年代约距今4800年,和传说中最早用铜的炎黄时代相当。”(大象出版社1999版P3)没有金属冶炼业的科学实践,就不可能知道金属遇火会变液体,冷却以后会改变形状,也不可能知道金属冶炼时会发出呛人的辛辣呛人的气味。所以大致确定古人掌握金属冶炼业技术,现代流行的哲学五行学说创立年代的上限大致也就可以确定。哲学意义的“五行”一词也出现在《尚书·洪范》里,它是作为天帝赐给大禹的九种治国大法中的一种。古代传说的大禹治水最近被考古研究所证实。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08月12报道。中美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尚书·洪范》里提到的哲学观念“五行”,它是作为天帝赐给大禹的九种治国大法中的一种,并且排列第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五行是在:“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一句中。现在通常翻译的白话文的意思是“箕子就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天帝震怒,不赐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伦常因此败坏了。’”接着《洪范》一文对五行也作了解释:“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一般翻译为白话文是“第一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辛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有些论述将《尚书·洪范》里提到的哲学观念的“五行”,也是作为五种材料来理解,即通常说的“五材”。可通读全篇来看,鲧用堵塞的方式治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就引起天帝震怒,就不赐给鲧九种治国大法,感觉有小题大做之嫌。天帝将正确处理“五材”作为治国大法的第一条,排在敬用五事;农用八政;协用五纪;建用皇极;乂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征;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之前,理解起来有点本末倒置与常理不合之感。另外,五材之说对木、金、水、土来说还讲得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就是“火”。火不是材,火是烧材的,所以“五材”之说从内容上说就讲不通。《洪范》一文对“五行”作得解释应该理解选择金木水火土为代表,论述万物中所蕴藏的五种性质和运动。如果将《尚书·洪范》里提到的“五行”作为处理关系的一种规律来理解,那么鲧用堵塞的方式治水,胡乱处理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质的关系,引起天帝震怒就有点说得通了。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关系是治国理政的一大要务,排在治国大法第一条也就在情理之中。《洪范》对哲学“五行”各项关系性质和运动方式的内容做了解释,但没有展开论述,所以对这条规律不太好理解。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社科领域运用并不多,难怪现代人也往往作为“五材”来理解。幸好中医理论里有足够多的“五行”观点来论述这个统一体平衡规律,例如“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理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理、风水等也保留了一些中华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内容,为认识,保留和发展哲学的五行学说的作出贡献。这些内容超出本文的主题范围,留着以后展开探讨。下一篇将对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做一简单比较。谢如钢2016-10-7定稿
本文标题:五分法到五行观的演变探索五行观念的起源(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