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信息内容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为加快湖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开创旅游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性质作用经批准后的规划是指导湖州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及相关活动中,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对照实施。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旅游规划通则》等国家标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等上级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市级相关规划与文件;各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各部门相关规划。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湖州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和加快南太湖旅游经济崛起的战略要求,从“大格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坚持特色创新、产业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努力将湖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设施服务一流,在长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第五条规划原则(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个性特色。(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3)产业互动与区域协作(联动)相结合,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格局。(4)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第六条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七条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估1、成绩:近年来,湖州市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50.94万人次,入境旅游者8.05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增长21.0﹪和68.3﹪。旅游创汇31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3﹪;国内旅游收入4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1.0﹪,旅游总收入51.1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5﹪。到2004年年底,湖州市共有旅行社40家,其中国内社38家,国际社2家;共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36家,另有众多社会旅馆、乡村旅店和“农家乐”住宿设施等。十年来的发展,湖州旅游业已从开始时单一的观光接待,发展到现在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节庆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3年,湖州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对湖州旅游业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肯定,表明湖州旅游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不足: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2004五年间,湖州旅游各项指标还处于全省中间偏后的位置;旅游要素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明星景区,中心城区支撑力薄弱。但是,湖州市近年来各项旅游指标增长速度较快,预示湖州旅游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第八条旅游发展条件评估1、优势区位优势:湖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长三角都市旅游圈内,与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200公里、两小时车程以内,而且国内多条黄金旅游线在此交接,故吸纳周边城市及黄金旅游景区、景点的客源能力很强。交通优势:湖州入境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游客可进入性好。随着2007年前后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成,湖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将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宣城。交通区位优势使湖州有望成为该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生态优势:湖州是环太湖及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最具魅力的城市,“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品牌是湖州生态优势的典型代表。人文优势:湖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人文魅力的江南旺郡,素有“文化之邦”、“人文甲天下”之美誉,也是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后发优势:近年来湖州经济发展迅猛,城市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入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后发的工业经济保全了湖州的生态环境,成长中的区域经济为旅游发展预留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也使湖州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2、制约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足;中心城区支撑薄弱,带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规定滞后,运行环境欠佳;全社会合力兴旅气氛欠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匮乏。3、机遇湖州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好机遇。特别是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环太湖健身度假圈建设以及杭湖宁发展带湖州率先崛起,海峡两岸互访增多等机遇,都是极好的发展抓手。4、挑战主要面临与周边地区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与北太湖旅游区的竞争。综上所述,湖州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一些制约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将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只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湖州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展翅腾飞,并为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的率先崛起注入新的活力。第九条旅游资源评价1、根据2003-2004年湖州旅游资源普查,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546个。其中,五级(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19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199个。集中分布在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带、苕溪旅游资源富集带、运河旅游资源富集带等三个旅游资源富集带,以及湖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富集区、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区、湖州南郊旅游资源富集区、南浔古镇旅游资源富集区、新市含山旅游资源富集区、莫干山旅游资源富集区、下渚湖旅游资源富集区、大竹海—天荒坪旅游资源富集区、龙王山旅游资源富集区、长兴古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和顾渚山旅游资源富集区等十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区。2、湖州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大分散、小集中,空间格局疏密有致;开发程度较低,后发优势强劲。其中生态环境、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等资源均列全国前茅。第十条旅游产品开发评价1、基本成绩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逐步提升。湖州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及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目前全市已有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区(点)10余处;有飞英塔、下菰城遗址、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良渚遗址等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30处、市级文保单位127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各1个;国家级水利旅游区2个,省级水利旅游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AAAA级和AA级旅游区(点)各6处。此外,还有散布各地的“农家乐”3000多户。产品类型日趋丰富、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已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开始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生态、修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旅游线路只有莫干山旅游;现在,名城古镇游、古镇名城名山游、竹海古镇游、竹海名山游、浙北古生态游、南太湖度假游等多条线路已初具规模,并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资本广泛介入、开发主体日趋多元。旅游开发建设的主体逐步多元化,外资、合资和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内资广泛介入,出现了社会资本争相开发旅游的可喜局面。2、主要问题开发相对滞后。与省内和环太湖其它地区比较,在旅游产品开发的数量、规模、档次和市场影响方面均相对滞后,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不太相称。缺乏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旅游区(点)一般小而散,建设和管理都较为粗放,开发现状总体上缺少“月亮”。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休闲型、度假型、娱乐型、参与型的旅游产品相对短缺,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力度还不够。特色不够突出。相当一部分旅游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面临着与同类产品同质竞争的巨大压力,开发投入不足。与杭州、上海、苏州等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较少。开发与保护统筹不够。对旅游资源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出,不少依托于景区景点的“农家乐”缺乏规范的环境卫生措施。3、开发潜力生态旅游环境多样,避暑气候条件优良,适宜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独特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味特产、现代建筑等社会资源,有利于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其他如温泉、乡村、军事、体育、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第十一条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十年来,国内、国际两大客源市场持续增长,虽然游客总量仍较低,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县之间旅游接待量不平衡,淡旺季较明显。现有客源以周边城市为主体,以中等收入、中青年群体构成的“二中”市场为核心客源。近年来,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强劲。第十二条旅游客源市场定位1、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拉升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放眼全世界,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圈层,努力提高客源市场档次。2、国内市场:立足本地,大力发展沪苏浙皖长三角一级市场,尤其是两小时交通圈客源市场。重点培育节假周末游、闲时游、特时游、商务会议游、自驾车游、住在湖州游等旅游细分市场。努力发展京、鲁、粤等环渤海湾和珠三角二级客源市场。积极发展以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西南、华中和西北的三级客源市场。3、入境市场:以沪宁杭入境客源为依托,积极吸引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地区客源市场,重点培育沪苏浙地区常驻外籍人士访湖市场。第十三条旅游发展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积极呼应长江三角洲国际都市圈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呼应湖州市增强活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战略的实施,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湖州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把湖州建设成为在环太湖和长三角“绿色、秀色、古色”兼备的极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经济大市和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胜地;建设成为以“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为品牌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三大目标层次释义:1、全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由于旅游业极强的关联带动特征,近期应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以发展,发挥其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使旅游总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突破10%;中远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使旅游总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提高到15%以上,从而极大地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高度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2、环太湖与长三角地区极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经济大市、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胜地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是湖州旅游的资源优势和产品发展方向。通过5年的努力,使湖州的人均旅游收入在长三角城市中达到中上水平,在环太湖地区的旅游竞争格局中,树立起“绿色、秀色、古色”优势明显的品牌形象;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湖州的人均旅游收入在长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并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基础设施一流、社会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3、全国一流、在东亚区域和世界上都具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近期,进一步打造以周边大中城市游客为主的短途旅游目的地。通过1
本文标题: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