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朱清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41班学号:2224107指导教师:崔峰职称:讲师2007年6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指导教师崔峰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tudiesoneco-tourismofwetlandsStudentmajoringintourismmanagementZhuQingTutorCuiFengAbstract:Nowadays,thesocalled“RisingSunIndustry”tourismhasarousedextensiveattention.Wetlandisthehighestecosystemonproductivityintheworld,foritnotonlyhasabundantwaterresources,landresources,biodiversityresourcesandmineralresources,butalsohastremendousecologicalandeconomicbenefits.Withthepeculiarnaturalandculturelandscapes,wetlandsprovidemanyadvantagesonwetlandtourism.Thispapersummarizesthedomesticscholarsresearchesontheconcept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ofwetlandstourismandtheexamplesofwetlandstourismexploitation.Onthebasisofthat,wecanseethepresentconditionsanddisadvantagesofdomesticresearches,andprovidesomeadvicesontheprotectionofwetland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Keywords:wetlands;eco-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游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展业之一,而生态旅游又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利用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大量文献的研究,观察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学术动态,从而更加明确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归纳专家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不同角度的研究,有力的推动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2(一)湿地的概念对于湿地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以下列举几位学者对湿地的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在《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从四个角度对湿地进行了解释:从动力地貌学角度来看,湿地是区别于其他地貌系统(如河流地貌系统、海湾、湖泊等水体)的、具有不断起伏水位的水流缓慢的浅水地貌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都可视为湿地加以保护,不管它们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USCorpsof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或地下水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庄秀琴(2003)提出了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自然景观类型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聚集着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2]丁长春,王松(2002)两位学者从湿地的重要性方面对湿地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们指出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一种高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3]丁玲玲与杨士建(2004)则是从湿地的功能的角度对湿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湿地是处于陆地过渡地段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抗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有“地球之肾”的美誉。[4]滕玮峰(2006)在《对湿地生态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湿地”一词来源于英文的“Wetland”,我国的多数学者倾向于国际《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即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临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盐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该公约还对湿地的定义延伸为更广泛的栖息地类型,包括河流和湖泊、沿海泻湖、红树林、泥炭地、珊瑚礁以及人工湿地,诸如鱼塘、虾塘、农田池塘、灌溉农地、盐池、水库、砂砾矿坑、污水处理场、运河。[5]丁季华,吴娟娟(2002)在分析了不同学者对于湿地界定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湿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水,独特的土壤和适应潮湿环境的水生物。[6](二)生态旅游的概念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确认了“生态旅游”这一名词。目前国内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很多,以下列举几位学者的观点:雷国琼,刘娜(2006)和孙琦(2005)等三位学者倾向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他们指出这一定义的提出对生态旅游有一个明显的内涵注入,那就是生态旅游应是负责任的旅游,除保护环境外,应维系当地居民生活,创造发展机会。由于生态旅游对经济、社会、环境3大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视,把长远的可持续旅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此,生态旅游被视为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好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典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中的最佳选择。[7][8]赖叔懿,陈华芳(2007)两位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3化区域为对象,以欣赏和研究自然、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9]鲁铭,龚胜生(2002)分析综合了多数学者的研究,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应该分为三个范畴,即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概念、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旅游概念和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旅游概念。[1]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的RalfBuckly(1994)将上述三个概念归并,把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迭部分。[10]牛亚菲(1999)则认为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的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11](三)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湿地旅游,严格说来应该是湿地生态旅游,国内学者对湿地旅游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鲁铭,龚胜生(2002)认为湿地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强烈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他认为湿地旅游应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1]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应界定为:以具有可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湿地为旅游目的地,对湿地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旅游活动。这种活动的展开不应该变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好应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当地在财政上受益。[6]张建春,李纪红(2005)等在《安徽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一文中将湿地生态旅游定义为:湿地生态旅游主要是利用相对原始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通过观赏自然风光、地方风情和野生动植物等,来满足游客的身体和精神上回归自然的需求。[12]综上归纳出湿地生态旅游应包含三个内容,即湿地旅游要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体现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界定,丁季华,吴娟娟(2002)两位学者指出,这里所说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比《湿地公约》中湿地的范围要小一些,他们认为部分无美学观赏性(如人工湿地中的污水处理池)和不可进入性的湿地(如沼泽,国家严禁进入的自然保护区等)不属于湿地旅游资源的范围,因此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应界定为: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客源市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湿地资源。[6](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关于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的研究,张昌亚(2006)分析了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指出我国湿地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泛,自然景观类型具有典型的特点,具有生物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的特点。[13]鲁铭,龚胜生(2002)两位学者则是从湿地的旅游特色和旅游价值方面指出了湿地具有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功能的研究,孙体如、李荣锦(2005)等学者针对江苏湿地资源的特点,从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两个方面指出了其功能。在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提供水资源和提供湿地产品的功能;在间接利用价值方面,湿地有调节流量、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旅游功能和教育功能。[14]4刘辉,安兴琴,祝红霞,韩治泰(2005)和邓龙、常方圆、李久山(2007)等学者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功能方面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都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湿地的功能,即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15][16]丁季华,吴娟娟(2002)则重点研究了湿地的旅游功能,指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体包括观光、求知、康体、度假四个旅游功能。[6]刘晓莉(2006)也是从旅游功能方面对湿地生态旅游的功能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湿地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娱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保健康体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17](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关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研究,丁季华,吴娟娟(2002)和刘晓莉(2006)等学者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五类,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6][17]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2003)则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及我国湿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将我国湿地资源分为浅海湾及海峡湿地(低潮时水深在6m以内);河口、三角洲湿地;小型岛屿湿地;沙质海滩湿地等22类。[18](四)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湿地评价在近20年内发展很快,评价技术由最初的定性描述发展到集中在特定的生态系统,由最初的评价模型仅能评价少数几个功能,发展到能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和较多的生态功能类型的湿地,包括湿地的价值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湿地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湿地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但我国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对某一具体湿地中的某一具体要
本文标题: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