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井干式民居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研究——井干式民居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小组成员李泽玮孙本强李磊彭川倪黄晴林丽婷马自安王玥昭施歌丁一航严珺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目录•一、井干式民居概况•二、纳西族井干木楞房•三、普米族、彝族木楞房•四、怒族“平座式”垛木房•五、独龙族井干式民居•六、中甸藏族的“土墙板屋”•七、洱源白族的“栋栋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一、井干式民居概况•井干式房屋使用圆形或者方形木料层层堆砌而成,在重叠木料的每端各挖出一个能上托另一木料的沟槽,纵横交错堆叠成井框状的空间,故名“井干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以“垒木为室”构成的“井干”式民居,其相互交错叠置的圆木壁体,既是房屋的围护结构,也是房屋的围护结构。井干式结构的木墙和木板屋顶及压顶石,使这种类型的传统民居在外观形态上表现出统一协调的材质肌理和韵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井干结构的木墙体与屋面支撑构架彼此独立,其简洁的建筑形体和构造,适用于在不同坡地上建造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井干式民居分布•由于井干壁体所围合的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且房屋建造需要的木材用量较多,因此井干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滇西北地区的中甸、丽江、宁蒗、维西、兰坪、漾濞、洱源、贡山等气候比较寒冷但取材方便的林区。•居住井干式民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纳西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和部分彝族、白族、傈僳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二、纳西族井干木楞房纳西族的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以丽江的民居建筑为代表。纳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重点是门楼、照壁、天井、外廊、门窗隔扇、梁柱等,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文化以及其中的哲学价值观念。根据村落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技术发展情况的不同,纳西族民居建筑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在高寒山区,保存着少量的井干式“木楞房”、“木板房”;在丽江坝子或江边河谷地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很常见,并以“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为主,统称为“纳西雅阁”。纳西族先民早期可能实行穴居,有些史书以“麽些洞蛮”称之。井干式“木楞房”,是纳西族民居中比较原始的形式,构造简单,四壁用削皮后的圆木,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屋顶则用斧劈的木板错叠铺盖,上压石块,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墙体的圆木之前会涂上牛粪或者草泥,用以防寒。这样的话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利于防震。秋收时节,部分居民在屋顶上晾晒粮食。丽江纳西族传统的井干结构的房屋,从单幢到合院,从一层到二层,几乎全为木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摩梭人的四合院落。摩梭人一家一个大院,一般是四幢楞子房围成一个大的院井,组成一个四合院。设大门的那幢叫门楼,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厩;大门正对的一幢叫经房,楼上是佛堂,供着藏传佛教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和历代达赖、班禅的神像,楼下为家里的成年男子居住或作客房;左边一幢是花楼,供行过“成丁礼”的成年女子居住,“阿夏”们便在这里度过良宵,男子不经许可是不能进花楼的,而女子生育后也要从花楼搬至母房。母房(也叫正房)在院子的右边,这是摩梭大家庭议事、炊事和祭祀的场所。母房结构复杂,一般进门后还有一条狭长走廊,走廊内的房屋又被隔成三间,左侧是主妇的起居室,右侧用来做大灶,煮猪食或酿酒,并放置生产工具。中间是正屋,正屋最显眼的便是设在一角的火塘,火塘上方是锅庄和祭锅庄时摆放供品的平台,锅庄所靠的壁上,有一块泥塑或硬纸板,上画(塑)日月星辰、火焰、海螺、金元宝等图像,这是摩梭人崇敬的“冉巴拉”灶神。三、普米族、彝族木楞房普米族早期为游牧民族,多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半山腰以及高山之上,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以父系制家庭为小单位居住,普米族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普遍存在,但居住在地区的有些普米族则因为受到摩梭人的影响也有“走婚”的现象,保留有母系氏族的大家庭。布局主要布局为四合院。多为一层到二层的建筑,家家户户有院子。根据家庭性质、居住习惯以及地区的不同,建筑的布局也不尽相同,母系制的大家庭一“大房子”为主,父系制的家庭则房屋数量较少。母系制与父系制正房对比母系制家庭中的正房被称为“泽马”,受摩梭人走婚制的影响,建筑也与之相似。正房平面呈方形,也有呈长方形的,多为5-7㎡,正房外有圈房(图1)。父系制家庭中的正房为带阁楼的两层建筑,在一侧的房屋中有简易的楼梯通向二楼(图2)。图1图2母系制与父系制正房空间划分对比母系制家庭的正房内部空间划分较为复杂。以中柱为中心,分别划分为上、下火塘,形成两个空间,在由火塘划分为几个部分(图3)。父系制家庭的正房内部空间以有火塘的房间为尊,火塘左侧为家中男性长者所用,客人只能坐右侧床铺,家中儿媳、女儿等只能站在火塘下方照顾老人,以火塘划分男尊女卑的空间(图4)。图3图4母系制与父系制院落空间对比母系制家庭的院落一般较为封闭,父系制家庭的院落则较开敞,一般不设围墙。(图5)母系制家庭的院落空间主要以正房为主,院落作为主人宴请宾客、晾晒作物、跳锅庄的主要场所。父系制家庭的院落空间是只能有一个火塘。图5木楞房搭接木楞房四面的壁体多使用圆木累叠,转角处木材首尾搭接,搭接用斧头或砍刀砍出凹槽,称为“码口”,于木材之间互相咬合,槽的深度一般为木材直径的1/3,宽度吻合木材直径(图6)。用刀刻、用黑炭或锅底灰,分别标注出东、西、南、北以及从上到下的顺序。图6(一)“井干—土墙”民居怒族因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山坡地上,为避免大挖大填,建房时房屋的长边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在上坡向一侧定出房屋内高度,并在下坡一侧夯筑一段土墙,其顶与在上坡处定出的高度相应,然后继续在其上垛木建屋。这种下为土墙,上为井干壁体的住屋,即所谓的“井干—土墙”式民居,还有的是一段用土夯筑的土墙,一段用井干壁体构筑,这是“井干—土墙”式民居的另一种形式。四、怒族“平座式”垛木房“井干—土墙”式民居,其木质井干壁体与夯土墙结合,闪片顶与茅草顶同时使用,材料、质感和色调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粗犷、质朴的自然美。怒族的这种住居,是板屋的一种发展。房屋上部系板基,“垒木为室”构成,其相互交错的木壁体,既是围护结构,也是承重结构,而叠垒墙体除用圆木外,后期使用更多的是修整成板材的木板,相对平整规则,用材也较圆木垒叠节省很多。屋顶的做法有几种:最简单经济的是茅草顶,但耐久性差。常见的是劈为木板,以木板相互搭接铺盖,上压石块,双坡木屋顶较为平缓,又称“滑板”或“闪片”。相似的做法是以石片为屋顶,取附近山体天然片状的岩石片为覆盖材料,铺法与木片类似,只是材料规格不同。板屋的下部系土石砌筑的围护墙体及支撑的立柱。因地形起伏不平,基地常顺应山势而起,空间高矮不一,因地形而别,高处可有一人多高,低处有的仅几十厘米。底部空间一般作为关养牲畜之用。很明显,这是山地地形环境限定的产物。(二)“平座式”剁木房“平座式”木楞房起因1、怒族习惯以木楞房为居。2、木楞房的井干式壁体需在水平面上搭建。3、当地地势却是坡地为主。“平座式”木楞房建造方式1、先用短柱及梁、板搭出平台或平座2、利用平座支柱的高矮来调节场地高差3、最后在平座上进行木楞房的建造。怒族剁木房的特点:叠落的主体采用的是厚木板,不是圆木。“平座式”剁木房的平面布置特点:1、居中进出,中间向内形成门厅,分别进入左右室内。左右房间大小相等,均设有火塘。右边一间中有独柱,设为客厅。“平座式”剁木房的平面布置特点:2、设有走廊的双间布置,将靠前面左边的一间缩小一个柱间,形成有顶的外廊。左边房间用作卧室兼储藏,右边同左。五、独龙族井干式民居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独龙族民居主要为竹木结构的低矮楼房,井干式墙壁和干栏架空处理相结合的建筑形式独龙江地区地区南北部的植被与气候存在差异,建设在独龙江上下流域的民居也存在差异独龙族的传统民居主要分为两种:木楞房和竹篾房两种房屋依照族人居住地区的气候环境分布独龙江上游北部,气候较为寒冷,民居多为木楞房。在建造时,在石基上用整段的圆木垒叠形成墙壁。独龙江下游南部,气候较为温和,民居多为竹篾房。在建造时,用木板叠置而成,在木板中段用木枋固定。竹篾房木楞房独龙族民居的屋顶主要为两种:以茅草覆盖而成,或用劈开的薄木板盖顶。薄木板屋顶茅草屋顶薄木板屋顶的房屋多为独龙江上游北部的木楞房,以达到最好的保暖效果。茅草屋顶的房屋多为独龙江下游南部的竹篾房,以保证房屋的通风透气。独龙族民居主要为长方形,屋内用竹席形成隔墙,将房屋内部分隔成十多个小房间,这种房间独龙语称为“得厄”。房屋中间设置一条较宽的通道作为走廊,得厄排列在走廊的两旁。通道两端都设置开门,架设木梯方便出入。有些房门外还会建造门廊,在方便出入的同时堆放一些柴草及生产工具。房屋的底部用木柱支撑,用石块垒成石基。房屋内铺以硬木板作为地板,整个地板距离地面约二三尺高,下面多用石墙或木柱支撑,下面用于饲养牲畜。独龙族的井干式民居室内常设有火塘。火塘是独龙族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区域,做饭吃饭、待客交流等活动都在火塘边进行。火塘的数量也象征着人口,一个火塘象征着一个家庭。独龙族火塘独龙族的风俗,已婚的夫妇也会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夫妇与老人居住在一起的情况下,夫妇会在原房屋的旁边单独建造一间小房供老人居住。但是做饭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方面,老人仍会与夫妇一起在原房屋内进行。六、中甸藏族的“土墙板屋”中甸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吐司统治。中甸白地的传统木楞房宅院大都由正房、草楼、畜圈、仓库等及部分组成,布置无固定格局,常依地势而定。中甸白地的纳西族住屋平面就更为简单。长方形平面居中立一柱(称“美都”),意为“擎天柱”进门右侧是沿墙铺设的L型大木床,两床交接的墙脚有一个祀神龛(“格箍鲁”),床前是大火塘,上置铁三脚或锅庄石,靠大床边有一小柱,为男性老年人上床的扶手。门对面的墙壁下设有木碓。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兴建砖瓦房已成时尚,传统木楞房正处于被自然淘汰中。如果说永宁纳西族住屋中的“一梅”是女性空间的话,那么白地纳西族住屋中的正房正是男性空间。这个住屋空间性质的变化,是与社会性质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金沙江畔的木楞房•金沙江畔的纳西民居多为平顶井干屋,常沿地形等高线建于山坡上,侧视如一层层台阶,上面能晒谷物。房基流行石柱基,院落较小,其平面分为两间,以外间为主(称“尼梅”),是吃住的中心,内间称“作斜”,存放杂物,沿壁有L型大床,两床交角处为火塘,火塘旁边为圆形锅庄。七、洱源白族的“栋栋房”1、地域情况2、建筑结构3、建筑特色4、其他与井干式建筑区别1、地域情况•洱源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部•白族聚集地主要集中在洱源县的西山区•西山区处于县城的边缘,长年阴冷潮湿,对外联系较少2、建筑结构•洱源的白族对木构技术的了解较少,因而采用最直接的木结构的井干式房屋•“栋栋房”民居的平面结构根据家庭的人口、收入而决定•有单间、双间、三间等多种形式•有廊有厦•无廊无厦3、建筑特色•全部是木质结构•房屋内卧室通常木墙两边置L形床榻•火塘安置在床榻的交角处,用于取暖、照明和炊事4、与其他井干式建筑的区别•井干墙体与屋顶是两个部分•用木板覆盖的屋顶是支撑在井干墙壁之外另立的木柱上工作量清单•1、纳西族井干木楞房:李磊、彭川倪•2、普米族、彝族木楞房:黄晴、林丽婷•3、怒族“平座式”剁木房:马自安、孙本强•4、独龙族井干式民居:王玥昭•5、中甸藏族“土墙板屋”:施歌•6、洱源白族“栋栋房”:丁一航•7、井干式民居介绍、总结:李泽玮•8、PPT整合:孙本强•9、PPT汇报:严珺译汇报结束!城市规划121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规121班
本文标题:井干式民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3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