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21.工业化带来了人口的城市化22.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扩张的核心动力42.1经济发展,投资增加,土地需求上升,促使城市扩展42.2交通环境改善,居民收入上升,加快城市蔓延42.3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探究——“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43.城市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72.1工业选址分析72.2服务业选址分析84.城市经济影响了城市的人口规模92.1产业需求是形成人口规模的基础92.2经济繁荣期的人口增长92.3经济衰退下的人口萎缩102.4城市化进程中“产城失衡”的城市举例122.5如何实施“以产定人”“以产定地”162.6产业调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35.城市环境容量与城市的人口规模281、自然容量计算法282、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292.1城市交通容量31第二章土地利用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21.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和集约利用32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322.2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土地现象322.3产权关系不明细和经济利益驱动是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低效圈地的根本原因332.4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指标框架体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和用地规模332.5妥善处理建设发展和用地的矛盾,实现集约用地342.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效率分析353.核心-边缘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62.1核心-边缘理论:362.2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7第三章如何提高土地产出效率381.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382.1产业升级382.2产业专业化和产业链条382.3案例研究392.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产者技能,提高生产效率。442.1产业结构变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442.2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442.3产业结构升级呼唤创新性的人才442.4产业结构升级青睐有发展潜力领域的专业人才45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提高土地吸纳能力。452产业人口土地关系文本框架第一章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1.工业化带来了人口的城市化现代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的角度讲是工业化的过程,从地域空间的角度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就农业和工业两大产业的比较来看,传统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大量的劳动和一定量的资本,由于土地的投入量大,劳动和资本就分散在大范围的土地之上,所以空间上是分散的。即使是现代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很少而资本量很大,仍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间上还是分散的。而工业生产只需要相对较少的土地、一定量的劳动和大量的资本,劳动和资本都集中在很少的土地面积上,所以空间上是集中地。正是因为工业生产的这种资源组合特性,使得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大发展。按照规模经济的原理,工业生产性活动具有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特点。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内部的生产组织趋于合理化、高效化,从而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个城市,如高铁城、汽车城等。由于统一行业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技术和信息交流的便利,可以共享一个劳动市场,可以吸引与之配套或为之服务的相关产业围绕其发展,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不同行业的企业或经济单位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共同分担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共享文化教育设施,可以从多样化的劳动市场中获得所需的不同技能的劳动力,从而提高效益。对于第三产业来说,很多服务获得需要面对面的进行,所以空间的接近是必要的条件。只有集聚了一定的人口规模,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的规模也越大。而城市中不一定只存在“集聚力”,城市发展中同时存在“分散力”。这种力量主要是城市规模大了之后造成的拥挤和污染使得经济活动成本上升,集聚带来的城市地价上升也推动成本上升,还有大城市内部交通成本的增加以及产品外部运输成本的增加,这些因素会推动经济活动向外疏散。当集聚力和分散力达到平衡时,城市规模就稳定下来了,经济学称之为均衡规模,这时不会再有企业或个人想迁入这个城市,也不会有企业或个人想离开这个城市。而城市的均衡规模并不是城市的最佳规模,城市最佳规模往往比均衡规模小,当人口超过最佳规模时就出现了城市规模偏大。下面简单描述最佳规模与均衡规模之间的关系。3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说,“最佳”是经济效率最高,是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上实现的。对于城市来说,边际成本就是最后增加一个人(或企业)所带来的城市运行成本的增量,而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的一个人(或企业)给城市带来的收益的增量,当两者相等时城市的规模就是最佳规模。城市中的企业和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是付出平均成本而获得平均收益的,所以均衡规模是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如图所示,城市的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平均成本(AC)和平均收益(AR)四条曲线,图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对应的城市规模为N1,是最佳城市规模;而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相等的点对应的城市规模为N2,是城市的均衡规模。城市的规模不会在最佳规模上稳定下来,因为过了N1规模之后,平均收益仍然高于平均成本,就还会有企业或个人愿意迁进来,直到达到N2的规模。而过了N2规模之后,再进来的企业或者个人负担的平均成本高于其所得到的收益,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就不会有人愿意进来了,城市规模也就稳定下来了。【1】图:最佳规模与均衡规模另一方面城市主导产业集聚起来的人口规模、人口的收入水平及消费偏好又影响到服务业的规模和性质,从而形成各具特色、规模不同的城市。由于各城市产业特色不同,其带来的污染、拥挤、地价和交通成本等分散的力量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均衡规模,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了各种大小、类型不同的城市。42.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扩张的核心动力2.1经济发展,投资增加,土地需求上升,促使城市扩展假设经济一直持续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投资产生,新的企业产生就会对城市生产用地产生需求,带来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这种扩张往往发生在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新工业建立,带来了城市用地需求的大量增加,城市边界不断往外拓展。相反之下,城市经济规模萎缩,从而导致就业人口下降,将导致城市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需求下降。有些矿业城市在资源开采完之后,矿场关闭,人口流出,城市走向衰亡。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在后面章节详细讲述。2.2交通环境改善,居民收入上升,加快城市蔓延按照竞标租金理论,在土地市场上,地租随距离的下降是由于运输成本随距离的上升造成的;而在住房市场上,房租随距离的下降是由于通勤的交通成本随距离的上升造成。所以地租从城市中心向外呈下降的趋势。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增长,交通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内部交通改善是的交通成本普遍下降,于是城市外围的地租上升了,从而使城市用地的竞标能力在边缘地区超过了农业用地,导致了城市边界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上升,人们可以支付由于外迁带来的通勤交通成本,这样就导致了外围地区房价的上升,典型代表有西方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普遍提高,私家车普及,人们纷纷追求居住环境品质,导致了高度的郊区化,即城市大规模向外蔓延,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城市增长管理及城市精明增长等理念。2.3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探究——“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经济增长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而只有经济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经济的增长,即产出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相应的产出规模的扩大,即“外延式”增长;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在不增加要素投入量的情况下来增加支出,即“内涵式”增长。a)“外延式”增长——生产中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和土地。5资本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城市产业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服务业也需要相当的资本投入。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之比,即: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资本产出比,资本增长率=储蓄率+资本净流入增长率这里的资本产出比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总投入量与总产量之比,它与生产中采用的技术有关。也就是说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长率就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城市内部储蓄有限的情况下,外来资本的流入就成了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就是各城市竞相招商引资的根本原因。从理论上说,土地和资本间存在替代关系。如果土地相对资本更便宜,生产者就会用土地替代资本,表现在生产用建筑容积率较低;而如果土地较昂贵,生产者就会用资本替代土地,表现为高容积率。城市经济学中用“资本密度”来代替容积率,定义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本投入量。资本密度越高,表现为建筑的高度越高。对整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来说,其增长率就与资本的增长率有如下关系:建设用地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资本密度于是就有,经济增长率=建设用地增长率*资本密度/资本产出比【1】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当资本密度和资本产出比不变时,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如果用地增长过快,则会发生土地对资本的替代,表现为资本密度的下降,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我国许多城市中大量开发建设用地,然后以低地价出售,就既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的降低。所以,通过大幅度增加土地供给来提高经济增长率是以土地利用效率的降低为代价的。对城市来说,土地这项生产要素最为稀缺,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城市规划中,对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安排既要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潜力的大小。对于增长潜力较小的城市,应尽量通过提高资本密度来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着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等设计城市长远利益的资源保护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b)“内涵式”增长——“内涵式”增长是在不增加要素投入量的情况下来提高总产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Romer)和卢卡斯(Robert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6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技术水平。【2】内涵式的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就第二产业而已,机器自动化、高新技术普及使得生产效率更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现代化。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其典型特征为自动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大大促进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和科技的高度集中,不断产生了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同时也带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人口暴增,居住环境恶化,城市混乱拥挤,交通恶化,环境污染等等……二战之后,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残破不堪的居住环境,处于对改善城市形象和良好利用市中心土地的愿望,细分很多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比如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城市的城市更新运动等,从而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新技术革命的驱动下,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全面
本文标题:产业人口整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3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