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整理)中药学复习小结.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总论概论、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历代主要本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病类药之先河。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载药1558种。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纠正和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其中,2010年版《中国药典》载药2136种。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产地与采集(略)、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产地与采集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药材。采集原则——应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采集方法全草类药材——多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花、花粉类药材——花类药材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蕾,花粉类药材则须适时采取。果实、种子类药材——果实类药材一般在果实成熟时采集,种子类药材通常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集。根、根茎类药材——多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集为佳。树皮、根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集,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中药的炮制含义——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目的——减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性能,改变性状,纯净药材,矫味矫臭。方法修治: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作好准备。水制: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水火共制: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其他制法:系指上述四类以外的一些特殊制法。中药的性能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概述性能的含义——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等内容。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以偏纠偏)。四气含义——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五个方面。确定依据——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其寒热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概括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他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运用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五味含义——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内容——包括酸、苦、甘、辛、咸、淡、涩七个方面。确定依据——五味既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又是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辛——发散,行气,行血。甘——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酸(涩)——收敛,固涩。苦——清泄,降泄,通泄,燥湿,坚阴。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淡——渗湿利水。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升降浮沉含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中药升降浮沉是相对人体升降出入异常的一种定向理论。运用原则根据病势——凡病势下陷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根据病位——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影响因素——气味、质地、炮制、配伍。归经含义——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确定依据——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治疗病变所在部位为依据。与其他药性的关系归经与四气——归经相同,四气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性质不同。归经与五味——归经相同,五味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机理不同。归经与升降浮沉——归经相同,升降浮沉不同,提示作用部位相同,作用趋向不同。毒性含义广义——是指药物的偏性。狭义——是指有毒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影响因素——剂量、炮制、配伍、用法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防止两个误区、注意辨证用药、严格控制剂量、采取防范措施。小结四气、五味——是说明中药性能的主要依据。归经——是中药的定位理论。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定向理论。毒性——是指有毒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中药的配伍、用量与用法中药的配伍含义——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目的——协调药物的偏性,适应复杂的病情,增强药物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内容单行——即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是指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使原有的疗效降低。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或副作用。用药禁忌含义——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应避免配合应用。配伍用药禁忌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证侯用药禁忌——是指某种或某类病证不宜使用某种或某类药物。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禁忌使用某些药物。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忌进食某些食物。中药的剂量含义——是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的常用有效剂量。单位——按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l厘=0.03克。确定依据——药物性质、临床应用、患者情况、季节变化。中药的用法一般煎煮法——包括煎药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煮方法等。特殊煎煮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中药的服法——包括饭后服、饭前服、空腹服、睡前服、病发作前服、温服、冷服等。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解表药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麻黄——发汗力强,又宣肺平喘,尤宜于风寒束肺之喘。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或上半身水肿)。桂枝——发汗力稍缓。又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叶——外散风寒,内行气滞,宜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又能行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并解鱼蟹之毒。生姜——解表力弱。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以治胃寒呕吐最宜;温肺止咳,并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之毒。香薷——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为治阴暑要药。又利水消肿,与麻黄相类。荆芥祛风解表,以祛风见长,寒热表证均宜。长于透散。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长于祛风。胜湿止痛,微温不燥,为风药润剂祛风止痉羌活——解表力强,散风寒湿邪,尤宜于风寒夹湿之表证;主入太阳经。胜湿止痛,尤宜于上半身之风湿痹痛。白芷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为阳明经要药。细辛既散表寒,又散里寒,尤善于散少阴寒邪。故用于阳虚外感。温肺化饮。藁本——散在表之风寒湿邪,善治巅顶头痛;祛风湿,用于痹证。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用于痹证。有小毒辛夷尤为治鼻渊之要药。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发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薄荷利咽、透疹发散力较强,又疏肝解郁。牛蒡子清热解毒。既解表热,又清里热。蝉蜕明目退翳,定惊止痉桑叶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偏于清肺润肺。菊花偏于清肝平肝。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善治头面诸疾。柴胡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主入少阳经。升麻透疹,清热解毒,善解阳明热毒。升散之中有清利之性。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尤善解项背强痛。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表证,热病烦闷。清热药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石膏清热泻火,清肺胃热,药力强长于清透,为清解之品。煅用收湿敛疮。知母滋阴润燥,为清润之品。又清相火,退虚热。芦根清热生津,清肺胃热,药力缓和清肺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通淋。天花粉清热泻火不及芦根,但生津止渴较芦根为胜,为治渴之要药。又能消肿排脓。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上清心火,下利小水。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泻三焦,气血两清。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润肠通便。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入中上二焦;又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黄连善清心、胃之热,清心除烦,清胃止呕。黄柏主入下焦,又能泻肾火,退虚热。龙胆——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见长。主要用于肝胆实火及下焦湿热证。苦寒之性较重。苦参——善清中下焦及肌肤湿热,又杀虫止痒。秦皮——清热燥湿,兼能收涩止痢、止带。白鲜皮——祛风止痒,善治肌肤瘙痒。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金银花疏散风热疏散风热力强,又能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连翘长于消肿散结,为疮家圣药。善清心火。大青叶凉血消斑长于凉血消斑。板蓝根长于利咽消肿。为治热毒咽痛之要药。青黛善清泻肝火,定惊搐。穿心莲既解热毒,又解蛇毒长于清肺热蚤休为治疮痈肿毒,虫蛇咬伤之要药。又能凉肝定惊白花蛇舌草利湿通淋。半边莲利水消肿蒲公英消肿散结兼能通乳,为治乳痈要药。又能利尿通淋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尤为治疔疮之要药。野菊花清泻肝火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为治杨梅疮毒之要药。山慈菇消痈散结。熊胆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主入肝胆经。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鱼腥草消痈排脓——以治内痈擅长。为治肺痈之要药。又能清热利尿通淋。金荞麦善治肺痈,又能清肺化痰。败酱草既可用于肠痈,又可用于肺痈,尤为治肠痈之要药。又能祛瘀止痛大血藤善治肠痈,又能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用于热毒证射干利咽——用于热毒咽痛。兼能祛痰,尤宜于痰热壅盛之咽痛。山豆根治热毒咽喉肿痛为宜。又能清胃热。马勃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又能止血白头翁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马齿苋也可用于热毒疮疡,并能止血。鸦胆子亦可用于冷积久痢。并有截疟,腐蚀赘疣之功,贯众——用于温热病时疫之证,既可治疗,也可预防。又能凉血止血。清热凉血——用于营血分证生地黄凉血,滋阴药力强,又能凉血止血玄参又泻火解毒。牡丹皮凉血,活血——血热夹瘀证尤宜。长于凉血止血,透邪外出,清虚热赤芍长于活血止痛,又能泻肝火水牛角——凉血,泻火解毒,定惊。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尤宜于斑疹紫暗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清虚热——用于虚热证青蒿——退虚热要药,气味辛香,长于透邪外出。又解暑热,截疟。白薇——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以退虚热见长。地骨皮——味甘质润,善治阴虚劳热。又清肺降火。银柴
本文标题:(整理)中药学复习小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4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