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设计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已能比较物体的多少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对应用题已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反思:这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师生、生生互动,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接着结合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动手做数学,从而提出并发现数学问题,为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通过图——文——图的有效结合,很好地突破了先分后合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从复杂的叙说中解脱出来。应用题与文字题有机的统一,结合加法的意义,数量关系由繁复转为简单。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求和相同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师生都不再为绕口的叙说而头痛,有效地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进行。以游戏开始,结合他们的活动经验,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简单化。最后在游戏中综合运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总之,儿童学数学,有趣是爱学的基础,易学是爱学的动力。让数学有趣些,让数学简单点,我们的孩子才会学得开心,学得愉快!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设计意图:放手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将具体形象转化为较为抽象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在教学例2时不是对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双色圆片摆一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画面上的动态过程,建立新的知识结构。)《100以内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教科书第3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加减法的估算教学难点:加减法的估算运用教学过程:一、谈话,体验“近似数”1、这个“十一”大家过得开心吗?那有什么收获呢?陈老师也有不小的收获,我逛了大禹书店,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你们看这就是其中的一本,你们能猜一猜买这本书需要多少钱吗?(生会猜各种不同的价格)2、大家猜得价格相差太大,我给你们一个提示,这本书大约50元。(生再次猜:49、51、52、53、48、47、54、55、56、67、……师按大小顺序一一板书。你们认为大约50元是什么意思?(就是跟50元比较接近。)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价格:哪些跟50元比较接近?师:同学们真能干,知道“大约50元”不是就50元,而是跟50元比较接近。67元跟哪个整十元比较接近?3、这是老师买的另一本书,谁愿意上来出价格给大家猜。4、如果书的价格是31元,你会说大约几十元呢?如果是44元、88元呢?二、创设情景,探索方法1、初步感受“估算”老师在大禹买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助我解决?出示问题一:营业员向我介绍了很多书。我有100元钱,把这些书(共六本,价格分别是:28元、19元、34元、12元、47元、66元)都买下,够吗?看谁最快能帮我解决?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不够呢?(多点几人说)师小结:就像刚才这位同学不需要准确计算就可以知道100元不够的这种快速算法叫估算。(板书:估算)2、估算的基本方法。问题二:下面请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帮我算算,买这两本书(19元、52元)大约要多少钱?板书学生介绍的方法(精确计算的也写上)引导学生得出估算的方法:把两个数分别看成离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加减。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试一试:61—38,28+393、试一试问题三:那如果陈老师用100元买这三本书(价格分别是:28元、19元、34元)够吗?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也听听同桌的方法。汇报的时候,可以说你自己的也可以介绍你同桌的。方法可能会有:28+19+34=81(元)20+10+30+8+9+4=8(元);30+20+30=80(元)算法优化:黑板上的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用了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能够又方便有快速地解决问题的,就是好方法。问题四:100元还够买什么?出示问题一中的6本书,一学生说出100元还可以怎样买,其余学生很快地用手势判断。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师:看来估算还真的很方便,除了买东西可以用估算,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估算呢?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数学教案-我长高了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准备:身高测量器一台,身高尺5个,卷尺若干,CAI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二、活动1、验证猜想,总结方法。①分组测量讲桌长,窗户宽。②汇报测量结果。③师: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学生分析原因。④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要拉直放平,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我们测量出的结果。2、测量身高,渗透统计思想。①猜猜同桌的身高。②他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③介绍测量工具。④生介绍测量方法并示范。⑤分组测量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数据。⑥完成统计表并观察,从中能了解到什么内容?⑦讨论:我发现自己长高了。(课题)知道某位同学的身高是多少;哪个高度的人数最多。3、自由测量①启发:你还想测量什么?②生自由发言。③讨论:怎样测量步长和手臂伸开的长度?④分组自由测量,记录数据。⑤汇报测量结果。三、小结今天这节课开展了哪些活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学难点】正确画角。【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生:高兴。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联系实际,找角(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生:我们的学校。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二)初步感知,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生: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2:是这样的(见右图)。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三)小组合作,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四)动手操作,做角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指名一个学生演示)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五)体验感悟,画角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学生活动:画角)(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电脑演示画角过程)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学生再次画角)(六)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七)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三、巩固拓展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
本文标题:二年级数学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5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