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二次备课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20页教材分析: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学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3.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4.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5.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情分析: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教学方法措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资料教学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1.草原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第5页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学情分析: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对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并不陌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对于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表达上的一些特点,掌握起来是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西部开发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自然美。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第二至五段,体会草原人情美;回顾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一课时课时数: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并展示相关图片。2.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3.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设计意图】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把新课导入改为: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读完后分组讨论各段大意,给每段取个小标题。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板书:(一)草原风光(二)骑马迎客(三)主客相见(四)盛情款待(五)主客联欢【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叙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4.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1.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3.学生汇报。4.找出句子,抓对比。“……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1)指导朗读。(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5.作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6.学生汇报。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换词理解“清鲜”、“明朗”。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点拨2: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我认为以上环节问题琐碎,所以改为:教师引导:这一段里,你喜欢哪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充分发言后,屏幕依次出示以下几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以上三个句子,逐句理解、体会,先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学生没讲到的地方,教师再以谈感受的方式,向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激发情感。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四、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1.看图,听音乐。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的环境和事物,介绍草原美景,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对课文内容产生了真切感;五、布置作业:1.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2.背诵第一自然段。检测题:配套练习册第1、2页。第二课时课时数:2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重温风光美。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感悟草原人情美。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自学,这才达到了教的目的,同时教师也突出了自己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5.组内交流。6.全班交流。(1)第二自然段──迎客。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重点品味(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设计意图】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真切地感悟到草原人情美,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增强了教学效果。(2)第三自然段──相见。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设计意图】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加强语言文字训练。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3)第四自然段──款待。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有了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现。(4)第五自然段──联欢。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
本文标题:二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宋巧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5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