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通史课堂练习题答案版
二轮复习中国古代通史课堂练习题(答案版)1.(2014·西安模拟)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C)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B.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2.(2014·西安模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此材料传达的准确信息是(B)A.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B.秦朝通过法律保障邮驿通信制度C.秦朝时交通空前发达D.秦朝皇权至高无上3.(2014·西安模拟)南朝宋约曾有这样的论述,“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以贵役贱”指的是(C)A.世袭贵族力量强大,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B.从世卿世禄到举荐制,政权的开放性增强C.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权D.官僚特权现象严重4.(2014·西安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对钱穆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D)A.承认皇位世袭在中国古代的合理性B.认为评判历史事件要结合历史判断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5.(2014·长春模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6.(2014·德州模拟)包拯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以铁面无私、清廉公正而家喻户晓,其故事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源远流传。下列有关其所任官职的说法正确的是(B))时间任职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京东转运使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枢密直学士、三司使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三司使、枢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礼部尚书(五月卒赠)A.转运使负责监督地方军事权B.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之权C.枢密直学士明朝发展为内阁D.礼部尚书分割宰相行政之权7.(2014·西安模拟)《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B)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8.(2014·西安模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B)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9.(2014·德州模拟)《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C)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10.(2014·德州模拟)《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载:“从1573年起,大帆船定期地横跨太平洋,把中国青花瓷通过这一航线带到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鲁。在这场交易中,秘鲁商人是用以安第斯矿上挖掘的大量白银来换取中国瓷器。”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B)A.中国瓷器在16世纪开始大量输出海外B.中国对外贸易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好C.中国占有大量白银成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大受益国D.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航线主要从事包括黑奴和瓷器贸易11.(2014·长春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D)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2.(2014·西安模拟)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B)A.“尚贤”,唯贤是举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C.建立下级服从上级的极权社会D.“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13.(2014·西安模拟)“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14.(2014·西安模拟)“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D)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15.(2014·西安模拟)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A)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16.(2014·西安模拟)“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B)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7.(2014·西安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C)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D.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18.(2014·西安模拟)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说:“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A.宋代集权政治加强是政治文明的突出成果B.宋代商品经济推动社会生活的世俗化C.宋代文化教育下移,平民化趋势鲜明D.宋代科技成就发展,体现文化繁荣19.(2014·西安模拟)钱钟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关于宋元绘画正确的表述是(C)A.元代文人山水画表达了南方士人恢复故土的思想B.宋代文人山水画写实逼真,技艺成熟C.宋代风俗画反映了市井风情,鲜活生动D.宋元文人山水画沿革了宫廷画风写意的特点20.(2014·哈尔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7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解析】(1)关键信息:“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第一小问依据关键信息并注意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是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共同点就从选拔方式上、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2)关键信息:“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特点依据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4分)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3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3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21.(2014·长安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赈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富商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材料三[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汉书·车千秋传》(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6分)(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9分)(1)反击匈奴和赈灾的财政压力;对富商大贾“不佐公家之急”的反感;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2)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2分)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4分)对盐铁官营的不同观点折射
本文标题:二轮复习中国古代通史课堂练习题答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6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