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工G17—1王艺刘胜兰段玉洁郑珍珍陈霖张金利武一博这是作家阎涛在西柏坡纪实《东行漫记中》的一句对西柏坡的概括。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1947年5月党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开举起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在这里用了408封电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20多次重大战役,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华北的局势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创造性地为新中国绘制了宏伟蓝图。周恩来有句话生动的形容了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指挥所,说“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是一片红色的美丽的让人深深眷恋的热土,是和井冈山、遵义、瑞金、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圣地,它的名字是早己连同一个伟大的政党,一个强盛不衰的共和国,震彻寰宇。一、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论及西柏坡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必须论及三个问题:党中央为什么进驻西柏坡;西柏坡当时的历史环境如何;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状态。下面就这三个问题做一简单的阐述。1、党中央为什么进驻西柏坡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当全国人民正在调养战争创伤之际,蒋介石为了实行一党专政,以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挑起了第三次国内战争。这场战争蒋介石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蒋介石派嫡系部队胡宗南的23万大军进剿延安。当时我陕甘宁边区仅有两万多部队驻守,敌众我寡,兵力悬殊。在这种情况下,1947年春,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移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对于撤离延安,党中央有不同的意见,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有一点,就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党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留守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以稳定大局;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1947年的枣林沟如今的枣林沟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华北?一方面,华北地区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属于中华民族的“心脏”,是京畿重地。占领华北,便于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另一方面,华北是我军抗日时期的主战场,群众基础较好,便于站稳脚跟。华北地域辽阔,有高山、有平原,指挥所设在哪里为好?刘少奇和朱德同志在延安同毛泽东分手时,毛泽东随口说: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听说哪里有个西柏坡。刘少奇和朱德同志察看了晋察冀边区的地理地形后,经过研究,最后确定到毛主席指出的地方——“白毛女的故乡”平山县。2、党中央进驻时西柏坡的历史环境党中央选择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工作的指挥所,从历史环境角度看,既占“天时”又占“地利”,还占“人和”第一,西柏坡,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而且光线充足,全县境内14条水系,纵横交错,另外还有池塘,可以调适这里的空气、人畜和土地的用水问题。这些,就是西柏坡自然条件的“天时”第二,西柏坡,从地理环境看地处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东麓中段平山县城西北部60公里处的一个向阳的马蹄形山弯里,村前是一片开阔而又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既不惹人注意,又环境幽静,可藏龙卧虎。且物产丰富当年我们的聂荣臻元帅称这里为“乌克兰”。从战略家的高度看,华北是中华民族的心腹重地,占中国必先占华北,占华北必先占太行。西柏坡背靠巍巍太行山,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恰好是太行山和华北大平原的交汇点。这里打起仗来进可攻,退可守。第三,西柏坡人民同心同德跟共产党打天下,中央机关设在这里,得到了“人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西柏坡人民不仅富于革命传统,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当1948年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村后,人人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就住在西柏坡村,而西柏坡仅距敌占区几十里远,然而没有一个西柏坡人出卖灵魂,没有一个人把这个极为重要的秘密告发给敌人。他们宁守清贫,不出卖人格。结果,致使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和数以万计的国民党特务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不到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笑谈。革命妈妈戎冠秀就是西柏坡这一带的人3、西柏坡时期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进驻西柏坡时,已经不再是一个幼稚的党,而是历经磨难在革命的风风雨雨中锻造成为经验丰富的伟大、光荣而正确的党,一个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模式运用自如的独立战斗的党,一个能够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独立执政的成熟的党。有一整套的政治方针、路线和政策,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建设自己的新国家二、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渊源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国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时期,它的产生却有着历史的渊源。1.西柏坡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2.西柏坡精神直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西柏坡精神源于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源于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源于延安精神。三、西柏坡时期的光辉实践一、领导土地改革运动二、指挥三大战役三、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四、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愈显醇厚。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继承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敢于胜利,彻底革命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立国兴邦的创业精神立党为公,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精神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西柏坡精神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彻底的革命性和鲜明的阶级性。第一、军事上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政治上的不断革命。第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四、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第五、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五、西柏坡的实质和核心西柏坡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汇集到了西柏坡精神之中。但我们认为,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六、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党每届领导人上任都要到西柏坡参观学习,2013年7月12日习近平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参观,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两个“务必”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考察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两个务必”:成功实现新的历史转折的强大思想武器“两个务必”: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精神柱石“两个务必”:党经受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理性长城“两个务必”:走向新世纪的党魂、民魂
本文标题:西柏坡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