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陈宝霜单元备: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教材分析: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学情分析:学生在读书时,经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在接触过的文章中,有散文,有诗歌,但是像本组中的古文,还是第一次学习,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并了解形式多样的体裁。教学方法措施:1、让学生搜集短小的文言文,加以积累。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以表演的形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感受语言的魅力。4、加强对学生的表演指导,使每个学生能够动起来,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活动中,揣摩语言,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语气,神情。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歌曲等。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1课时,展示台1课时。课备10、杨氏之子教学内容: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学情分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前准备: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数:1一、激趣导入,感受文言1.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⑴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⑵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设计意图:让学生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通过本环节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教师应当适时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接触古文。】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时数:2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2、讨论:⑴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⑵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放慢速度,慢慢体会文章的节奏。】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设计意图: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板书设计:10、杨氏之子逗杨氏之子孔君平(杨梅)驳(孔雀)甚聪慧11、晏子使楚教学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学情分析由于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远,孩子们对春秋时代和晏子其人很生疏,在讲课前,鼓励孩子们到学校图书馆、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而言,练习了有目的查找资料,丰富了课外知识,引发了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数: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能力1、学生独立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4、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突破、积累重点词句。【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四、复述课文,加深理解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鼓励创造性复述)。2、学生自由复述。3、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五、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2、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课时课时数:4一、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老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吗?孩子们:想。老师: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痛快不痛快?大多数孩子:痛快。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痛快好吗?孩子们:……老师:想知道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吗?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佩服不佩服?孩子们:……老师:跟老师讲讲为什么佩服好吗?孩子们:……老师:准备好了回答老师的第三个问题了吗?第三个问题是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气愤不气愤?孩子们:……老师:why?孩子们:……老师:老师的第四个问题是,读了课文后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觉得奇怪的?──-(实际上就是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孩子们:……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1、教师设疑导学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⑴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⑵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设计意图:体会晏子思维的敏捷,回答的巧妙,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⑶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说说理由。【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三、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1、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2、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四、课后学习1、背诵课文。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板书设计:晏子使楚受到侮辱巧妙反击挫败楚王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只好开城门不中用下等人──下等国只好陪着笑没出息水土不同只好赔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12、半截蜡烛教学内容:本篇课文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学情分析课前可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课前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数:5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
本文标题: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9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