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交通规划知识及热点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总结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1交通规划知识及热点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总结(针对同济大学简答论述题)一.一个合格的交通研究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础知识1、数学知识包括线代、高数、概率、统计、运筹。2、交通专业知识交通规划理论、交通组织。3、计算机知识基本编程技术,不要求高深的编程本领,至少可以实现自己所需要的算法。软件使用技能,当然指的是最少能使用一种(如transcad等)4、宏观经济包括国家及所在城市、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交通发展政策。二.城市设计弊病如何克服?2008年2月23日,被上海市民称为“第一弯”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开始拆除。我国某中部城市开发的新城区大气磅礴、风格独特,但由于环形路太多,参照物太少,不少新老居民都有过迷路经历。还有些城市,有的不少地方名胜故居被拆,有的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迅速造成与历史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有的建筑与城市文化极不相容,如“军刀楼”造型、“日之丸”印象等,还有的城市软硬环境设计脱节,成为文化沙漠城、睡城与鬼城……由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主持完成的《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指出,城市规划“过度化”在当下正日益演化为影响和制约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三大问题之一。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2“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规划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却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的另一个极端。”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认为,受城市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实际操作中“换得太快、操之过急”,表面上的繁荣和众多的规划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病为何层出不穷“这一个个设计失败案例或病例之所以层出不穷,关键是缺乏城市设计艺术的正确观念引导,缺失城市设计艺术基本理论支撑,缺少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于炜在对我国相关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的解析中,对城市规划设计病例的病因作了归纳:规划不足或过度,没有全局、宏观统筹。如对城市交通、防汛应急预计不够,或对某些功能过度强调开发。政策空缺或失误。如相关城市设计体制机制与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文化文物保护政策等的缺失、各类交通模式的比例关系政策滞后。技术落后或失误。如玻璃幕墙技术前期美观,后期却存在隐患。还有草率速建鲁莽快拆的献礼工程或质粗的豆腐渣工程等,以及形态丑陋的城市造型、结构、色彩、肌理等,都缺乏美感与协调。“规划本应是‘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统一,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依据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制定相关目标。然而,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吸引眼球的‘城市形象炒作’或‘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直观政绩形态’取代了原本用来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刘士林教授指出,不少城市的规划多半属于“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表现在具体规划中就是内容雷同、相互因袭。于炜认为,即使找到“病因”,也决不能仅仅就具体个案病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3还必须在宏观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与历史责任。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面对种种城市病例,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以后的设计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这成为城市设计领域专家们关心关注的焦点。“构建科学的城市设计艺术基本理论框架,是健康城市的灵魂与支撑。”不少专家提出,要构建超越传统城市规划局限、并从根本上避免病例再次发生的广义城市设计艺术全新理论框架。“城市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城市所营造和给予的审美愉悦感。而城市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应是为人们设计一个科学、合理、适切、便捷、友善、健康、富有美感体验的客观空间环境和主观精神家园。”于炜指出,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真正以人为本,尤其以市民大众为本,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把艺术之美和人文之善贯彻于构成城市科学之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病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的背景下,以培育和建设‘城市科学’新学科为基础,以关注城市发展要点为重心展开高端咨询服务,以建构和培育主流话语为目标引导与疏解城市舆情,以及通过强化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为区域和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刘士林指出,在城市发展热浪滚滚,“城市化”迅速成为高频词的今天,实际上,人们是否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城市、城市化以及什么是中国的城市化,仍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问题。针对相关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缺乏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的情况,于炜认为,加强立法执法是完善和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保证。在他看来,建立针对城市设计的专业设计体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项目的督察奖惩机制,是破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4解当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病例顽症的关键所在。在前不久举办的“2012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上,与会的学者取得了如下共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城市的蒙昧和错误认识,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学术转型,开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为中国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系统已势在必行。三.自行车应纳入城市交通体系时间:2012-06-27据《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日前投入试运营,首批2000辆公共自行车分别在东城、朝阳两区的63个租赁服务站点启用,并首次实现跨区域通存通取,为市民提供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自助服务。公租自行车年内将增至2.5万辆,刷新北京租赁自行车总数的纪录。推广公共自行车,北京曾陷入低谷。这次北京市财政加大投入重启公共自行车,推动绿色出行,无疑是一种进步。可以这样预见,发达的城市自行车交通将是未来城市的主角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交通拥堵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城市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难题。公交优先当然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优选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公交并非全覆盖,尤其难以覆盖一些城市角落,而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使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才成为可能。交通拥堵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难题,为它们打开局面的恰恰是自行车。例如在“自行车王国”荷兰,自行车道非常普遍,已经形成了自行车道路网。3万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全国道路总长度的30.6%,居世界第一位,人口1600多万的荷兰已拥有超过1800万辆自行车。而法国首都巴黎,也正在打造“自行车城市”。对国人而言,自行车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无污染、噪声低、能量消耗小且方便,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工具,只要有路的地方自行车就可以畅行。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然而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5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却没有规划建设自行车车道;我国小轿车销售量超过千万辆,超过美国称雄全球,而自行车出行却渐趋边缘化。把自行车纳入城市交通体系,重新将自行车视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这是对城市交通治理观念的纠偏。在扩大公交覆盖网络、大力兴建轨道交通的同时,推行自行车出行,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又是在推广一种绿色生活方式。武汉市曾提供两年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宣传效应。如何让公共自行车“快乐”地推广下去,还需要配套措施的跟进,例如在道路规划时,注意自行车车道优先;向公众发出倡议,短路程出门优先使用自行车。更为重要的是加大政府投入,配置公共自行车,建立发达的存取网络。总的说来,如何让公共自行车成为公众交通的最爱,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胆识。四.国外城市交通管理:智能管理有效疏导时间:2012-05-30为缓解交通压力,伦敦市内自行车临时租赁点随处可见。编者按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交通治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从公共物品供应角度出发,降低公共交通成本,加大公共交通供给;二是从私人产品角度出发,增加拥堵时段、地段的私人交通经济成本,限制私人交通供给;三是从科技角度出发,使用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挖掘道路使用效率。当然,国外成功的城市交通系统大多是经过高度机动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之后,才逐步认识到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结构合理的管理体制框架的重要性。伦敦:治理从源头抓起从人口数量看,伦敦市应属于超大城市之列,市区人口700多万,大伦敦人口总数超过1400万。在基本设施上,伦敦市内多为小街小巷。多年来,伦敦的交通状况一直被人交口称赞的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6原因,除得益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征收拥堵费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重视从交通源头抓起,力争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能规范自身行为,极大地减轻了交通压力。严把上路关英国驾照之难考,几乎所有人想起来都摇头,若是有谁一次通过,可谓惊为天人。在英国,考驾照与其他国家类似,分为笔试和路考两部分,只有完成笔试才可以参加路考。在笔试部分,光需要背下来的考题就多达上千条,笔试中加上电脑情景模拟,要求考生在给出的14段画面里迅速找出可能会出现的危险,越是提前发现,获得的分值就越高。由于笔试的难度大,一次通过的几率小。不久前,当地媒体曾报道一条消息,来自英国莱斯特郡的一位28岁的男子参加92次驾照考试都没通过,光考试费就花了2852英镑(约合2.8万元人民币)。当然,这条消息当属特例,绝大多数在经历几次笔试后都能通过,记者到任后半年来把许多业余时间花费在背诵题库上,笔试时一次过关。但是,相对于路考,笔试就要容易得多。英国的路考总共要考生驾车上路40分钟,要经过不同路段,考官在旁边观察记录考点。考试内容包括城里和高速公路,小错误(比如信号、离合器、换挡时机)不能超过16次,大错误(比如路口观测、并线盲点观察、环岛观测)一次就认定不能通过。在同一项上出现小错3次算大错,也将面临失败的命运。对于路考,最近英国媒体也报道了一则消息,最近,家住剑桥的苏茜女士终于考取了驾驶证,可是为此她整整耗费了22年的时间,经过了21次考试,这还不包括4次笔试以及换过12位教练。另外,还花费了超过15000英镑(约合15万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英国的这项考试制度可以说是近乎苛刻,然而,正是这个苛刻的制度高效地强化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理念,从而有效地减少因交通作为不当造成道路堵塞情况的发生。管理重立法与考试制度一样,英国的交通法规也异常严格。驾车闯红灯、超速和其他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监视系统都会记录在案。除了救护车、救火车和警车等执行特别任务的车辆以外,任何车辆都必须严格按照交通法规驾驶,违反规则者一律受到处罚,没有人拥有任何特权。例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曾因为忘记给自家的汽车办理有关手续而被罚款超过1000英镑。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7同时,英国对许多重大交通的处理是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对交通参与者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如有关酒驾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英国早在1988年设立的道路交通犯罪就包含这项内容,1991年和1996年这项法律又经过了两次修订。目前该法规定:在道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以危险的方式驾驶机动交通工具造成他人死亡的,构成“危险驾驶致人死亡罪”;在道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以危险的方式驾驶机动交通工具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在鼓励宽容心方面,英国交通法规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是给予弱势群体最大限度的照顾和关切。如英国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在驾车经过摩托车、非机动车、骑马人时应尽可能地给予对方更大的运动空间,否则将视为违章,造成后果的,机动车驾驶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对违章的交通参与者同样要给予宽容。如记者为考取驾证所参加的笔试中就遇到这样一道问题
本文标题:交通规划知识及热点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0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