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与厂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门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第一节SCP分析框架:理论渊源与方法论特征一、产业组织l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l从竞争状态来说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核心是产业组织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l提问:竞争与垄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二、竞争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l长期以来,竞争机制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最好方式;保护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就成了各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l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最早论述了竞争机制促使社会福利的增加,通过“invisiblehand”自发调节经济运行。l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这实际上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雏形即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厂商的市场行为。l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l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三、规模经济、垄断与“马歇尔冲突”l20世纪初英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基础上,将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l马歇尔重点研究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l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n生产量的扩大推动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n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n生存能力的增强n竞争会促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企业集中导致生产集中和企业规模扩大,从而导致垄断因素的增强——与竞争的初衷是矛盾的n“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n提问: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在马歇尔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三人被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四、SCP框架的形成与方法论特征l此前的关于竞争的研究和论述都致力于理想中的“完全竞争”l与现实中有一定偏差从完全竞争到有效竞争l克拉克于1940年提出“有效竞争”的概念,即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政府的公共政策应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手段l但克拉克并没有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v比较完整产业组织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v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将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条件归纳为两类有效竞争标准:v一类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v另一类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l梅森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1)市场存在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2)任何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占有市场很大份额(3)任何买者集团和卖者集团都不存在共谋行为(4)新企业能够进入该市场2.市场绩效标准(1)存在不断改善产品和工艺过程的市场压力(2)价格能随生产费用的下降向下调整(3)生产集中在适当的有效率的规模单位进行,但未必在最低费用规模下进行(4)没有长期的设备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相协调(5)可以避免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费意义:不再追求不现实的完全竞争;注意从不同方面全面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l梅森之后,贝恩(Bain)、凯维斯(Cawes)、谢勒(Scherer)等经济学家对产业组织理论做了进一步研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简称SCP框架。l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1.市场结构标准(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要求2.市场行为标准(1)企业之间不互相勾结(彩电业)(2)企业不使用排外性的、掠夺性的手段(3)在推销时不搞欺诈(4)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5)对抗者对其他人是否会追随其价格变动没有完备信息3.市场绩效标准l利润水平刚好足以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l质量和产量随着消费者需求而变化l企业努力提高技术,推新产品、新工艺l没有过度的销售开支l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l最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更多的实惠l价格变化不会加剧周期的不稳定SCP框架上两个重要特征:l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l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因此认为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应首先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哈佛学派的这种主张,对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产生对重要影响。第二节SCP框架中的市场结构nSCP框架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n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从而成为影响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性因素。n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n一、市场结构的含义与基本类型n产业市场结构反映企业市场关系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现有的卖方、买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卖方、买方之间的关系。n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v市场集中度v产品差别化v新企业的进入壁垒v市场需求的增长率v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v短期成本结构(固定费用与可变费用的比例)二、市场集中度在SCP框架中,集中度是分析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因为集中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竞争状态(一)一般集中度与市场集中度l一般集中度: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企业(产值、人数等)所占比重。l市场集中度: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有关。分为卖方和买方集中度,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卖方集中度。(二)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绝对与相对集中度)1、绝对集中度CRn: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公式见课本或课件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l反映了企业数量和规模。l不足:首先:反映的只是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总体规模,忽略了其余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况,不全面。其次:无法反映最大的几个企业之间的相对情况。再次:难以反映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程度的变化情况。2.相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常用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v洛仑兹曲线(lorenzcurve)反映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图参见课本或课件v当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仑兹曲线与45度线重合。3.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v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原是反映收入不均的一对指标,产业组织学者利用它们来反映行业内部企业规模的不均。基尼系数:0~1变动公式见课本或课件=0: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即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1:企业规模分布越来越不均等不合理性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HI指数)v公式见课本或课件vvHHI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完全垄断:=1有许多规模相同的企业时,=1/n,n趋向无穷大,HHI趋向0与前三指标相比,有明显的优势:v第一、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反映出行业集中度无法反映的集中度的差别。v第二、“平方和”计算的放大性,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反应特别敏感,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规模的差距的大小但收集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成本高。5.EI值数:公式见课本或课件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份额HHI、EI共同点:都反映了市场中所有企业的规模情况,都是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不同点:分配给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权数不同,都对大企业分配了较高的权数,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三)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v企业规模v垄断动机的影响v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v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v市场容量1963年美国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的关系1963年集中度系数R1_Rs0~20%6.4%20%~30%9.4%30%~40%7.0%40%~50%7.0%50%~60%12.8%60%以上14.0%v尼达姆研究的结论:不同规模的企业利润率差异是由成本差异造成的,企业规模差异和进入壁垒差异归根到底反映到企业的成本水平上,从而造成企业利润率的差异。v大企业的集中度系数在60%以上时,其与利润率的相关性才非常显著。v我国制造业无论采用什么指标结果表明:集中度非常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不仅导致规模经济的丧失,而且也加剧了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v1、涵义v2、产品差异程度和市场结构v3、基本度量方法v4、产品差异化决策v5、产品差异的传播与沟通-广告v6、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差异程度三、产品差别化(一)产品差别化的含义v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的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是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v途径:外观、包装、品牌、服务、分销渠道、广告和促销活动需求的交叉弹性(产品可替代性的大小)公式见课本或课件θIJ_:i产品需求量对j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dpi:I产品的需求变化量;pi:I产品的需求量当j产品价格变化而i产品价格不变时,如i产品的需求量有较大变化,说明二者有较高的可替代性,也说明两种产品的差别不大;反之,则差别较大。收集数据难度大,所以实用性有限(二)产品差别化的形成原因v产品的物理特性:包装、款式、性能、质量、价格v买方的主观印象:商标、品牌、包装、广告v销售的地理差别:厂商与市场距离;CBD;顾客细分v销售服务的差别:送货上门、维修产品差别化对SCP的影响Ø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市场占有水平,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Ø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越高。Ø影响企业的价格构成Ø使非价格竞争更为激烈(技术、广告)Ø不仅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还影响市场绩效(三)产品差别化的产业特征v根据不同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四类:v高度产品差别化产业v中度产品差别化产业v轻度产品差别化产业v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忽略的产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品差异化与集中类型(贝恩)(四)产品差别化与广告广告能够向顾客传递有关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等方面信息,尤其是消费品的广告,对顾客的购买决策有重大影响。AD-广告费用绝对额SL-销售额植草益分类:很高产品差别产业:AD/SL≥3.5%或AD≥20亿日元高差别产业:1%≤AD/SL3.5%或10亿日元≤AD20亿日元中差别产业:AD/SL1%或AD10亿日元Ø⑴消费品产业①耐用消费品消费者购买决策较慎重,又大多不鉴别产品物理特性差异的知识和条件。这类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到高等水平之间。②非耐用消费品广告作用更显著差别化程度更高。Ø⑵工业品产业所谓工业品,就是主要以企业为销售对象的用于生产的商品。这类产品比较标准化和规格化,物理差异性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50733 .html